从汤显祖管窥晚明思潮——以《牡丹亭》为起点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hi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以汤显祖为中心管窥晚明社会思潮。汤显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万历中期辞世。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便闻名乡里。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选择来看,他的科举、为官、弃官、创作经历在晚明士人当中较为典型。他的人生经历与晚明政治情势密切相关。从他的交游来看,他十七岁曾从罗汝芳游学,同被称为晚明“二大教主”的达观和李贽有神交,与当时文坛盟主王世贞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和公安三袁之间也有书信往来。这些都是他进行创作的生活积累和思想来源。从他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活动来看,他辞官归家后创作了“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不仅在戏曲界、在民间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的论述逻辑是:从其代表作《牡丹亭》出发,推衍到其戏曲理论,再推及其作文观念,最后把其放回晚明社会中进行考量。相应的章节分配为: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缘起和研究方法,以及在写作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和说明;   第二章汤显祖与《牡丹亭》。从考察汤显祖对话本改编的角度入手,进入《牡丹亭》的文本分析,文本分析的重心在于探讨汤显祖所寄托的“意”;   第三章汤显祖戏曲趣味辨析。从汤显祖的戏曲文本探讨进入到他的戏曲理论文本探讨,把其放在晚明戏曲创作和欣赏趣味当中来辨析;   第四章“文”、“道”之辨。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趣味实与他对“文”与“道”的关系的认识密切相关,因此本章在汤显祖对“文”的定位及其与“道”的关系中来观照其创作,进一步辨析汤显祖在创作中所寄托的“意”。本文以文本为起点的分析结论到此方才真正呈现:汤显祖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因文立道”的道路。因此第四章既是前三章的一个自然结论,也是贯通前三章的核心。而这只是本文要达到的核心目的之一:重新认识汤显祖的创作和思想。在结语当中本文力图通过汤显祖指向的是晚明思潮的问题。
其他文献
鲁迅思想的“变”与“不变”,是鲁迅研究中历来争讼不清的问题。坚持鲁迅思想发生转变的研究-者认为他在1927年开始“向左转”,而竹内好执着于探究其思想“不变”的内核。本
阮籍是中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以杰出的文学成就在魏晋文坛上大放异彩,同时他的思想也较同时代的人显得出类拔萃。本文主要选择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大人
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名词的一个小类——专有名词,一般而言,它指的是某人或某物专有的名称。本文拟对专有名词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主要从专有名词的界定、分类、语义特征、
李长之(1910-1978)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批评家和思想家。他在三四十年代写下大量的批评文字,才华横溢、立意高远。李长之谈中国文化,批评“五四”运动,推崇古典文化,追
辞赋从产生之日起和社会政治生活、主流思想结合的就比较紧密。考察辞赋的接受活动应该把它放在在整个社会参照系当中,把辞赋文学文体发展的“前景”和社会政治形势、主流意识
中文是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语,但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被评为有每况愈下的趋势,原因何在?曾经有人说过,现在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材,原因是基础教育没做好,
本文以清初清人对清词的评点为研究对象,探讨它的生成、特征,评者与词人的词学交游,评者的词学思想,当时的词学论题等五方面的内容,另外,对清初清词评点本进行编年和叙录。   本
张洁是“新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从开始创作迄今已逾三十年,至今笔耕不辍,创作实绩较为丰厚。其创作跨度较大,跨越了“新时期”文学的几个阶段,主题和风格几经变化。考察张
学位
本论文以“唐代李杨文学研究”为题,主要考察唐代关涉李杨爱情的诗、赋、传奇、笔记小说。李杨文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以李杨爱情(李杨故事)为核心的文学作品,也包括
本文立足于历史语料,通过分析古代汉语肯定应答词“俞”、“唯”、“诺”、“然”、“是”、“好”和“对”的语义发展脉络,考察其不同历史时期的语用功能状况,系统地描述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