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嘌呤神经能”概念的提出,嘌呤作为一种神经递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嘌呤受体作为传导接受嘌呤能信息的物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P2Y12受体是属于嘌呤受体中的P2Y(G蛋白偶联受体)中的一个亚型,已经广泛应用于血管性疾病的治疗研究.有研究证实,P2Y12受体是通过参与血小板的聚集活动在血管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P2Y12受体在病理性疼痛作用中的机制,目前却并未阐明。脊髓是疼痛的重要整合区域,疼痛信息,通过初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背角进行信息整合后再传入到大脑皮层。脊髓背角中有大量的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过去一直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仅仅有营养,支持和绝缘的功能。然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胶质细胞在脊髓背角疼痛的产生和发展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位子,特别是小胶质细胞在病理性疼痛的初始阶段即发挥作用。大量研究显示,P2Y12受体拮抗剂对病理性疼痛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P2Y12受体选择性的表达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P2Y12受体是否通过小胶质细胞来参与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目前并不清楚。目的:观察脊髓背角P2Y12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过程中的作用;探讨P2Y受体在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性调节中的作用及相应的胞内信号传导机制。方法:实验所用动物购置于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1).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00-250g,购自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渝)2007-0005]。大鼠在适应环境1周后随机平均分五组:假手术组(A组)、CCI模型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B组)、CCI+鞘内注射MRS23951pmol/1组(C组);CCI+鞘内注射MRS239510pmol/1组(D组);CCI+鞘内注射MRS2395100pmol/l组(E组)。A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不进行结扎。其余大鼠在鞘内置管5d后进行坐骨神经结扎,术后分别给予0.005%DMSO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MRS2395。(2).培养并纯化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P2Y受体激活后小胶质细胞[Ca2+]i的变化和Ibal表达变化。结果:(1)大鼠CCI术后1天即形成稳定的热痛敏。A组没有出现神经痛表现。B组术后出现结扎侧患足足趾并拢背屈、舔舐、悬空等神经痛表现,但无运动功能障碍。C、D、E组大鼠结扎侧后足的足趾背屈、舔舐、悬空等自发神经痛行为有所减轻。与给药前相比,术后第1天C、D、E组给药后30min未有明显改变,而1h TWL明显延长(P<0.05);给药后2、3h TWL逐渐缩短。这表明MRS2395发挥镇痛效应在注射MRS2395后1h达高峰。与A组相比,B组大鼠在术后1天出现TWL缩短(P<0.05),随着鞘内注射MRS2395剂量的增加,TWL延长更为明显。在术后1-7d内,C、D、E组TWL明显延长(P<0.05),但在7天之后,TWL延长逐渐降低。在A组脊髓背角,Ibal阳性细胞呈微量散在表达,细胞形态清晰,胞体较小,具有多个伸向各个方向的细长突起。与A组相比,B组大鼠在术后7天和14天,Ibal阳性细胞个数明显增加,细胞深染,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变长,其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加(P<0.05)。与B组相比,在C、D、E组,CCI术后7天和14天脊髓背角Ibal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其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P<0.05).(2)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见原代培养的背角小胶质细胞,胞体较大,可见多个长短不一的纤细突起,呈蜘蛛样。Ibal阳性细胞为小胶质细胞,用免疫化学方法鉴定培养的细胞中Ibal免疫反应阳性率>90%,表明培养的小胶质细胞符合实验要求。与静息状态下小胶质细胞钙荧光强度值相比,0.01u M2-mesADP可以诱发小胶质细胞Ca2+荧光强度轻度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1-100μM2-mesADP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发小胶质细胞Ca2+荧光强度逐步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0u M2-mesADP诱发小胶质细胞[Ca2+]i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100μM2-mesADP可以诱发小胶质细胞Ibal表达明显上调,其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1.脊髓鞘内注射P2Y12受体拮抗剂(MRS2395)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在脊髓水平发挥镇痛作用。2.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P2Y受体激活可以促进细胞[Ca2+]i升高和Ibal表达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