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游戏中的“类我”形象分析——以《女勇士》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u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族裔美国文学,尤其在亚裔、非裔和日裔等领域为世界诸多学者所研究阐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给后进的研究者很多经验和启发。在华裔美国文学里,女作家汤亭亭无疑是最富盛名的一位,自1976年发表处女作《女勇士》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全世界研究者的视野。汤亭亭的作品跨越中西方文化,多从移民的视角出发,写他们在异乡的挣扎和奋斗。   本论文以她的第一部传记体小说《女勇士》为主要阐发的文本,从心理学“类我”(the double)的角度来分析少数族裔在主流语境下对“类我”的暴力投射现象,探讨暴力成为“类我”现实投射的一种表征工具,并揭示掩藏的疯狂行为背后的少数族裔文化身份迷失和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心理嬗变。   第一章:首先对“类我”这个概念进行廓清和界定,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自我与类我的关系、暴力的心理机制,进而探讨自我会对“类我”施加暴力的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第二章:结合第一章从心理学角度对自我和“类我”的分析,从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的具体文本出发,着重探讨第五章《羌笛野曲》里自我--“我”对类我--“沉默女孩”施加暴力性攻击行为的原因,并结合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里父亲对女儿的施虐,分析这两者在表征和深层意义上的异同。   第三章:从后殖民话语中的“凝视”出发,分析少数族裔会对“类我”施加暴力的根本原因,以及在西方文化霸权的语境下,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族裔的自我“白化”给他们带来的文化身份迷失和文化心理嬗变,探讨在当前语境下进行畸变人格的重建问题。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体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体验设计作为新近出现的概念,开始越来越被大家关注。本文介绍了用户体验的定义、内容、方法信息架构以及用户体验的目的等方面展开探索,对用户体验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 用户体验 定义 内容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体验(Experience)无处不在。随着信息时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基于社会风俗的历史流变,逐渐形成了众多风俗节日,重阳节就是其中之一。关于重阳节起源问题,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史料的缺乏,学术界众说不一,尚没有明
舒婷是那种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沉淀在人们心底的一种财富,她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常思常新,常思常得力量,这样一个名字让我们觉得永远年轻,这样的诗歌赋予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从
学位
作为“现代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何其芳,在其创作早期就以敏锐的神经与内省的气质为中国现代新诗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也正是他在作品中所一以贯之的“浓郁”风格与“纯粹”诗艺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进入20世纪后又以创作诗歌为主,因此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在小说与诗歌两个领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