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vasculopathy,PC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及湘雅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患者26例27只眼,其中年龄38~78岁,男性16例17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随机分为三个治疗组。A组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根据随访情况,当病情加重或复发时追加一次PDT治疗;B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给予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剂量为0.5mg(0.05ml),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根据随访情况,当病情加重或复发时追加一次注药治疗;C组采用光动力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在引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指导下行光动力治疗,术后72小时内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0.5mg治疗1次之后,根据随访情况,当病情加重或复发时追加一次光动力治疗或注药治疗。所有的研究对象随访12个月,记录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扫描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1.随访12个月,三组患者的最佳视力较术前都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三组患者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月后,B组的平均BCVA分数优于A组、C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后,C组平均BCVA分数优于A组、B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12个月,三组患者CRT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三组患者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以后至随访末期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12个月FFA/ICGA结果显示:A组3眼轻微渗漏,2只眼渗漏减轻; B组5眼渗漏减轻,2眼轻微荧光素渗漏;C组均无渗漏,息肉状病灶消退。4. A组平均PDT治疗1.18次/人;B组平均注射Ranibizumab3.43次/人;C组平均注射Ranibizumab1.22次/人,PDT治疗1次/人。结论:1.光动力疗法、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光动力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三种方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均有效,光动力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疗效更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促进视网膜渗出及出血的吸收,使息肉状病灶消退;2.光动力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能减少注射雷珠单抗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