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越轨笔致”下的《马伯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anger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伯乐》作为萧红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往往被排斥于萧红重要作品行列。作为一部具有国民性批判主题及关于抗战主题的小说,它的存在似乎不应被忽视,但仅以此来进行分析解读其价值远远不够。《马伯乐》在看似纯粹的讽刺艺术背后蕴含着相当庞杂的思想观念,萧红仿佛要将她半生逃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文本中进行连结展示。这种努力是通过她独有的“越轨笔致”即女性意识将其串联起来。本文以探寻“越轨笔致”为出发点,找寻这部看似符合时代话语的中性叙事背后所隐匿的女性立场。论文首先呈现萧红将“女性细节”注入战争叙事中,以充满女性特质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历史进行联接,不仅反映出作者对普通人关注的责任感,而且以女性的关注点来切入反应时代,为战争文学的书写打开新的空间维度。随后探讨萧红以女性立场介入启蒙和救亡话语中,一方面展现了萧红在抗战大潮中对启蒙话语的持续关注和反思,她重拾五四经典话题,以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渗透来完成对启蒙主题的重新打量;另一方面,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感知力暴露讽刺社会各阶层的黑暗面,并以人道主义情怀关注弱者,颠覆解构抗战神话。萧红在宏大的时代叙事背景中发出微弱但属于自己的声音,以边缘化的性别意识展开另一种真实叙事。这样一种女性精神立场的坚守,势必会导致叙述主体心理和话语上分裂,出现表达的焦虑和写作困境。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挖掘小说隐性内涵,即萧红以高度个人化的方式融入四十年代抗战文学的书写中,丰富对萧红创作中坚持女性立场追求的深入体认。
其他文献
张爱玲的小说写了三个类型的女性形象 ,即为人女、为人妻和为人母。无论身处什么位置 ,她们都逃脱不了压抑、扭曲、驯服甚至变态的命运。透过这些女性苍凉的人生经历 ,我们可
城市化、机动化以及信息化带来了城市发展的迅速提升,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日趋严重的交通问题,这不仅给居民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遥感传感器多样化发展引领了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多样化,形成了完善的遥感数据层次体系,为地球表面现象的表达和应用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源。在不同尺度数据的综合应
近年来,我国由于经济活动的不合理发展造成地质灾害频频出现。地质灾害不仅反过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是威胁了人类的人身安全。因此要合理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同时加强对
图像分割技术在多个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特别在文本、人脸、汽车牌照以及医学图像处理上的研究较为成熟,而地形图中的道路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如道
语文试卷评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评讲是对备、教、批、辅的补充和深化,是对考试的总结,研究如何在评讲课上出效率,出质量,如何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评讲非常重要。对语文
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都是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二者应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连动关系,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正>1925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在广场屠杀爱国学生,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富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更是撰文谱曲,声讨反动政府的凶
聋哑发病率及病因的调查,对防治聋哑有重要意义。1970~1972年我们对沈阳、大连市和喀左、铁岭等县的部分地区进行调查。在913,023人中,发现聋哑3,048人,占3.33‰,且农村聋哑发
<正>在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秋兴八首》占有崇高的地位,是杜甫晚年的巅峰之作,也是其组诗中的精品,前人对这组诗推崇备至。清人黄生饱含深情地评价道:"杜公七律,当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