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式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基于WH市的分析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u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本世纪之初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发展到现在,老龄化程度已经相当高,社会养老压力与日俱增,老龄化问题急需解决。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变迁,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也暴露了一些缺点。而且随着现阶段,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各类智能设备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给了传统养老服务模式智慧化升级的可能性,发展智慧养老,既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必然要求。对于智慧养老,需要我们回答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那么这种新兴的智慧型养老服务体系应该怎么做到高新技术和传统养老产业的有机融合而不是机械嵌入?面临的风险和障碍该怎么解决?应该建立哪些机制?
  基于WH市的智慧养老服务实践及其理论分析,可以认为:融合式发展是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趋势。融合式发展指的是,现代技术及其新型工具与养老服务实践的全面互嵌、系统融合。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是利用智慧化方式提升传统养老方式的服务效能;二是是利用智慧化方式构建新的养老服务方式、服务业态;三是是利用智慧化方式重塑养老服务体系和格局,重塑政府部门与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与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与老年人的互动关系。
  智慧养老的融合式发展路径具有系统性、发展性、适应性等特点。同时,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在现有养老压力下存在资源碎片化、信息化程度不足、专业性不强等缺点,而融合式智慧养老能够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了对现有模式的创新,强化了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这使得融合式智慧养老具有必要性。另外,国家的政策支持、社会养老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融合式智慧养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WH市的融合式智慧养老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如下几个瓶颈:顶层设计与法律规范缺乏;技术水平和企业实力制约;信息整合和数据沟通不足;短期投入和效益产出失衡;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失配;认识不足与心理排斥并存。
  为推动融合式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着重做到如下几点:要遵循主体协同、资源共享、需求导向等原则。要打造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市场化机制、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老年人认同与参与机制。要统筹智能养老设备、养老服务软件和平台、线下服务圈三大板块。
其他文献
我国的民航业正处于又快又好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威胁民航安全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与升级,民航安全事故不仅极大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而且将引发巨大的社会公共危机,因此,提高我国航空安保管理水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威胁,是当前民航管理者急需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基于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的4R模式(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理论上,分
学位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然而全国仍有3.59亿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其中以乡城流动人口数量最为庞大,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困境重重。本文以江西省乡城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理性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江西省乡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扩大乡城流动人口保障,推动养老保险普及具有重要
学位
我国于2008年拉开全面推进“服务型”警务改革的序幕。全国各地警务部门结合自身警务工作实际情况,依托“服务型政府”建设及“放管服”政策改革为指导方针,要求各级警务机关优化内部结构和体系,逐步全面依法打造政治可靠,业务高效、服务便民的基层警务队伍。在此背景下,“服务型”警务改革的关键和挑战则在于警务机关作为特殊性质的公共管理部门,既需要保证其原本的专政职能和管理职能,同时又能进一步契合当前改革需要突
一直以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问题,都得到了专业学者和基层政府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不同社会时期,都把它作为一个新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1949年后,我国的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渐渐进入尾声,此类城市的发展也相继出现了各种问题,也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成为专家学者眼中的研究热点,具有极其现实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城镇化也随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城市扩张造成土地需求量增大,使得乡镇的征地拆迁活动不断增多。征地拆迁是一项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复杂社会问题,也是重要的基层政府公共职能行为。地方政府作为征地拆迁的重要执行者和参与者,担负着平衡参与主体利益博弈格局的重要责任,如何满足征地各方利益诉求?如何“局中人”在参与博弈格局中找到均衡点?是目前基层政府急需解决的现实治理问题。  
学位
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整个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全面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进程、保障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实现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有“一湖清水”的美誉,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
学位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多功能特性。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侧重于耕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其他衍生功能,过分追求耕地的生产能力导致耕地污染、地力退化等问题不断显现。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耕地保护与利用更加注重“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耕地多功能逐渐受到重视。由于耕地自然条件与利用方式等的差异,耕地多功能间存在着复杂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如何明晰多功能间的具体关系,提升功能间的协
学位
在中国,农地具有多重效应,是农户农业生产的基础。农地流转的有序推进,使农地的多重效应产生变化,其中农地提供经济收入方面的变化最为深刻,这种变化势必会导致农户福利产生变化。对于农地流转中的转出方—转出农户,农地流转可能为其带来流转收益,增加非农收入,但也使农地产出效益减少和生活成本增加。那么从收入与消费视角看,究竟农地流转过程中转出农户福利有何变化?影响转出农户福利变化因素有哪些?值得我们深究。本研
学位
脱贫攻坚需要多种主体协同共治,需要多种机制协调共促。社会组织本身具有专业性、公共性和高效性,也是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就目前而言,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社会组织通过对口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和志愿扶贫等路径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党和政府与社会组织构建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构有何启示,能否向其他领域扩散和拓展(比如转向“相对贫困”的帮扶)
学位
改革开放后,在城乡推拉作用下,部分农民脱离土地约束进入城市务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农民工群体,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第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劳动领域,其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回顾第一代农民工从进城到返乡的过程并分析其内在逻辑,以川、皖等省市200多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生存困境: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民工的养老选择;其次,农村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