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多功能特性。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侧重于耕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其他衍生功能,过分追求耕地的生产能力导致耕地污染、地力退化等问题不断显现。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耕地保护与利用更加注重“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耕地多功能逐渐受到重视。由于耕地自然条件与利用方式等的差异,耕地多功能间存在着复杂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如何明晰多功能间的具体关系,提升功能间的协同作用,对于加强耕地多功能利用、保护与管理,发挥耕地多功能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省为例,结合区域耕地利用实际情况,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5、2010、2015与2017年各县(区)多功能指数,进而探究耕地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Spearman秩次相关系数法与空间自相关进一步分析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最后基于空间聚类法对安徽省进行功能分区并提出管护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安徽省经济生产、社会保障、生态维持功能均大体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以平原地区为主。13年间,经济生产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减弱,生态维持功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2)耕地多功能间权衡关系较为显著,呈弱化趋势,逐步向协同关系过渡。其中平原区三种功能协同效应均较好,丘陵区权衡与协同效应共存,以权衡作用为主,如经济生产与生态维持功能,生态维持与社会保障功能,山地区权衡与协同作用较为平衡,都市区权衡作用明显,如经济生产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维持与社会保障功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产生协同作用,如经济生产与生态维持功能。
(3)耕地单功能空间关联性主要为协同作用,协同增强区多位于平原与丘陵地区,协同减弱区以皖西与皖南地区为主。其中经济生产功能协同增强效应明显,社会保障功能以协同减弱作用为主,部分存在协同增强效应,生态维持功能主要为协同减弱效应。耕地多功能空间关联性表现为权衡与协同共存,权衡区域以江淮丘陵与沿江平原地区为主,协同增强区域主要为皖北地区,皖南地区协同减弱效应明显。其中,经济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以协同作用为主,经济生产功能与生态维持功能主要为权衡效应,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维持功能存在较强权衡作用。
(4)安徽省共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其中生产功能优势区应继续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势,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生产功能提升区应发挥生态功能优势,提高耕地产出,建成安徽省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业发展区应立足区域优势,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建设区应借助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都市农业,同时加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
(1)安徽省经济生产、社会保障、生态维持功能均大体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以平原地区为主。13年间,经济生产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减弱,生态维持功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2)耕地多功能间权衡关系较为显著,呈弱化趋势,逐步向协同关系过渡。其中平原区三种功能协同效应均较好,丘陵区权衡与协同效应共存,以权衡作用为主,如经济生产与生态维持功能,生态维持与社会保障功能,山地区权衡与协同作用较为平衡,都市区权衡作用明显,如经济生产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维持与社会保障功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产生协同作用,如经济生产与生态维持功能。
(3)耕地单功能空间关联性主要为协同作用,协同增强区多位于平原与丘陵地区,协同减弱区以皖西与皖南地区为主。其中经济生产功能协同增强效应明显,社会保障功能以协同减弱作用为主,部分存在协同增强效应,生态维持功能主要为协同减弱效应。耕地多功能空间关联性表现为权衡与协同共存,权衡区域以江淮丘陵与沿江平原地区为主,协同增强区域主要为皖北地区,皖南地区协同减弱效应明显。其中,经济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以协同作用为主,经济生产功能与生态维持功能主要为权衡效应,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维持功能存在较强权衡作用。
(4)安徽省共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其中生产功能优势区应继续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势,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生产功能提升区应发挥生态功能优势,提高耕地产出,建成安徽省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业发展区应立足区域优势,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建设区应借助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都市农业,同时加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