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唑来膦酸是能够有效的预防包括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肺癌及其它实体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SRE)的唯一一种双膦酸盐。基线或者治疗过程中骨吸收标记物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水平升高与SRE的风险增高有关;而基线NTx水平升高,在使用唑来膦酸治疗后3个月NTx水平能够降到正常的患者,比NTx持续增高的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治疗获益。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无论基线的NTx水平如何,只要治疗后NTx水平降低即可以带来持续的SRE风险的降低和生存的获益。鼻咽癌在我国的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发病率较高(20-50/105人年)。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死亡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远处转移的主要部位为骨,占所有远处转移的患者的75%。因此,这项前瞻性、开放、随机的Ⅱ期临床试验的目的就是在短期的治疗和观察过程中(10周)监测NTx水平的变化,以初步了解唑来膦酸对鼻咽癌骨转移的作用。
方法:诊断为鼻咽癌骨转移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顺铂+氟尿嘧啶方案(DDP20mg/㎡ ivd d1~5+5-FU500 mg/㎡ ivd d1~5,Q3W×4,PF方案)化疗同时联合择泰(4mg+NS100ml ivd,大于15分钟,Q4W×3)治疗,服用钙剂500mg和维生素D400-500IU;对照组:仅采用采用PF方案(DDP20mg/㎡ ivd d1~5+5-FU500 mg/㎡ ivd d1~5,Q3W×4)化疗。入组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5周、第9周和第10周时留取4次晨起第二次尿的中段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测定的方法(ELISA)检测尿标本中NTx水平。
结果:共60例患者入组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的中位化疗疗程数相同(4 vs.4)。试验组和对照组基线NTx水平没有差别(NTx的中位数分别为75.4 nM BCE/mM creatinlne vs.94.6nM BCE/mM creatinine,P=0.370)。在治疗后第5周时,试验组的NTx水平较基线水平下降了61.5%,而对照组的NTx水平较基线水平下降了6.6%(P<0.001)。在第9周和第10周时两组的NTx水平均持续下降,与基线水平相比,下降比率分别为试验组76.8%、85.9%,对照组44.6%、51.5%,两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和P=0.001)。
结论:唑来膦酸联合PF方案化疗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鼻咽癌骨转移患者的骨吸收标记物尿NTx水平,提示鼻咽癌骨转移的患者有可能从唑来膦酸的治疗中获益,但是仍需要以SRE为研究终点的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