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陆俯冲带地震多物理场异常信息提取与分析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e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作为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强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一直以来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洋陆俯冲带是全球构造活跃、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的区域,全球的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这些俯冲带。在俯冲带地震孕育过程中,常伴随着俯冲带重力场、电磁场、热场等地球物理场变化,如何从海量的卫星遥感数据与多源同化数据中准确提取俯冲带地震震前多物理场异常信息成为地震前兆研究的关键,同时也为地震预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撑以及方法指导。本文以智利俯冲带为研究对象,分别以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2014年4月1日智利8.2级地震以及2015年9月16日智利8.3级地震为研究震例,利用多源数据资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三次地震前热场多参量以及电离层电子总量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异常信息进行了探测与分析。(1)利用小波变换与交叉小波变换分析震前2个月潜热通量与海表温度情况,发现在智利地区三次地震前潜热通量与海表温度均出现高功率信号成分,信号周期主要分布在20天周期与32天周期之间,且潜热通量的高功率信号出现时间略晚于海表温度。对比分析不同地理位置海表温度与潜热通量小波功率谱情况,发现此信号主要在震中附近被检测到,与地震有较好的时空相关性;结合震前震中附近的上升流指数与叶绿素浓度的情况,理论上上升流给海面带来温度较低的冷水,不利于叶绿素浓度增长,然而三次地震前发现在震中附近上升流指数与叶绿素浓度均出现异常增加变化,因此初步认为三次震前洋面局部热场异常的能量来自海底构造热源,可能与接下来的地震有关。(2)为了提取陆面构造热信息,本文利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采用原地温度场法去除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异常与小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提取三次地震前构造热信息,发现在三次地震前均交替出现多次冷热异常条带,且异常条带的分布与俯冲区构造基本平行,主要分布在俯冲造山带。(3)尝试构建一个考虑了太阳活动与地磁活动影响的TEC非震动态背景场。对比分析本文提出的非震动态背景与传统的滑动时窗背景的TEC残差情况,结果显示,滑动时窗背景法的TEC残差存在明显的月周期与半年周期,这对后续电离层异常探测将会造成重要影响。同时,利用本文提出的非震动态背景对智利地区三次8.0级以上地震的电离层TEC异常进行探测,在三次地震前7天均探测到多次不同程度的异常扰动,其中2010年智利8.8级地震与2014年智利8.2级地震异常主要表现为正异常扰动,且伴随着短暂的负异常扰动,而在2015年智利8.3级地震前主要探测到负异常扰动。三次地震前探测的异常中心相对于震中向赤道方向偏移,且在震中磁共轭区域也检测到相似的扰动情况。
其他文献
顺北区块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是中石化在塔里木盆地的重点产能建设区域。该区块平均井深7300 m以上,平均井底静止温度150℃以上。高温下加砂水泥石面临着长期强度衰退、弹塑性差易出现微裂纹等难题,破坏水泥环完整性,易引起环空气窜等。本文针对顺北区块情况,对高温高压深井的固井液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根据活性硅、钙等金属化合物高温高压下的水热合成固化原理,结合顺北区块的温压环境,针对性地开展
阿满过渡带是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坳陷和满加尔坳陷过渡区的简称,具有复杂的构造背景和演化历史。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中钻井放空、漏失沿断裂带附近的缝洞分布,这是一种受构造演化和断裂控制的储层—“断溶体”,断裂特征和构造演化研究有助于揭示断溶体储层分布和成因特征。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和断裂活动期次等方面对断裂特征进行研究。本文利用平衡剖面技术选取了NW、NS、WE向三条区域剖面进行古构造恢复,并划分了
黄、渤海海域是我国海上交通、海上开发最重要的海域之一,但同时也是海雾多发区域。海雾的发生对海上航行及沿岸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开展海雾探测方法的研究对海域安全及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传统海雾探测手段相比,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动态的监测。本文结合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开展基于主被动的海雾遥感探测方法研究,实现两种遥感技术的优势互补
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指出做好教师有四个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如何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这一问题把我的记忆带回到了两年前,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喜爱,我走进了幼儿教师这个工作岗位。那时的我就暗下决心自己要成为孩子满意的好老师。学期开始,作为刚工作的新老师,对于班上孩子们的情况了解得很少。我利用一切深
期刊
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理论方法,从断层、储集体、不整合三方面对黄骅坳陷大港探区典型潜山的输导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划分了潜山输导要素组合类型,进而结合油气来源、油气成藏期等,对比分析了潜山输导体系时空有效性,建立了典型潜山输导体系控藏模式。研究区潜山输导要素包括断层、储集体、不整合,其中断层主要发育在坳陷中的正向构造带,形成于燕山期和喜山期,多呈“Y”字形组合形式。储集体类型多样,其中王官
剩余油分布是油田开发工作者历来关注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前人经过多年研究,形成了综合分析法、实测资料法、数值模拟法等各种预测剩余油的方法,为提高油藏采收率起到巨大作用。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为机器学习提供了数据样本支持。本文拟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搭建深度学习模型,开展训练,形成一种新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本文通过对剩余油分布影响
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关系到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绕组参数作为变压器的重要技术参数,是判断绕组发生变形的依据,而且在变压器经济运行、继电保护整定值的计算等方面也发挥着突出作用。目前对于变压器原、副边绕组参数的测量仍然以传统的离线测量为主,这种方法既影响了供电可靠性,又无法实现对绕组参数变化的实时监控。本文在研究单相变压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变压器等效模型,分析了变
油田地区新能源电站逐渐增多,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传统的油、气等常规能源形成了多能共用的能源利用体系。新能源电站增加后,电网结构扩展,电网稳定控制和能源的协调消纳方法研究,对实现油田能源互联有重要意义。油田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中,电能主网架为交流电网,能源互联网建设应以电网稳定为前提。新能源电站的并入必然会改变原电网潮流,拉低原电网惯性,对电网运行数据产生影响;另外,随着微网建设,增大了能源间的耦合,
在盆地边缘高陡构造勘探中,由于电阻率各向异性、泥浆侵入等因素造成电阻率测井响应规律极其复杂,使测井解释符合率降低。阵列侧向测井可以提供丰富的地层电阻率和泥浆侵入等信息,能够较好的表征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系统的研究了各向异性地层阵列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并建立了基于侵入各向异性地层的阵列侧向测井反演方法,为实现各向异性地层的精确测井评价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第三章,介绍了一套阵列侧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试采结果表明,神狐海域水合物资源丰富,具有工业性开发远景。目标区域水合物藏多为泥质粉砂型沉积,沉积物粒径小,泥质含量高,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泥砂易运移,有可能对生产井产能造成很大影响。因而需要深入研究泥质粉砂型水合物藏气-液-固(气、水、泥、砂、水合物)多元流动机制及其对水合物层采气的影响,为优化泥砂控制技术及提高水合物藏产能提供依据。本文运用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油气藏工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