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解—电Fenton联合预处理污泥脱除液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_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泥脱除液是污泥蒸汽热解技术中产生的一种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其性质类似于焦化废水、印染废水、制浆造纸废水、垃圾渗滤液等工业废水,具有浓度高、色度大、臭味浓、成分复杂、难降解物质多等特点,如直接排入水体将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极大危害,而排入市政污水处理厂将对处理设施产生极大的冲击负荷,影响后续生物处理工艺。本论文以污泥脱除液为研究对象,提出微电解-电Fenton联合预处理工艺,探讨了该工艺的处理效果和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在论证污泥脱除液性质的前提下,本文首先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如混凝、电絮凝、微电解等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微电解工艺不仅处理效果好,还具有成本低等优势;通过正交和强化实验,本文得出微电解环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进水pH为3、铁炭体积比为1:2、铁水体积比为1:2、在曝气的同时对铁炭床进行超声强化、进行共30min的两级处理,正交实验得出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为:铁炭体积比> pH值>铁水体积比>反应时间;对电Fenton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单因素实验表明,其对微电解出水的处理具有非常理想的效果,该环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流密度为30mA/cm2、pH为3、电极距离为2cm、H2O2投加量为5.0%、反应时间为90min,并且通过与光Fenton进行比较,发现电Fenton在条件控制、成本节约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实验表明,微电解处理前对污泥脱除液原水调节pH至3,能够酸析去除水中17.3%的CODCr;微电解环节对CODCr的去除率达到50%以上,总的CODCr去除率接近60%;电Fenton处理经回流稀释后的微电解出水,CODCr去除率达到90%以上。经过整个工艺处理后,污泥脱除液的CODCr去除率达到98.3%,BOD5去除率达到96.4%,色度去除率达到99.6%,BOD5/CODCr值提高到0.56,可生化性增强,出水达到了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三级排放标准,可以进入当地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深度处理。该工艺可操作性强、处理效率高、二次污染少、处理成本低、具有“以废治废”的特点,经过初步计算处理成本不到90元/吨,适合使用该工艺对污泥脱除液进行预处理。
其他文献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各行各业都进行了全面的变革,由于政策因素的影响,很多的农村青壮年都去城市发展,劳动力的城市集中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满足不了当前现代化
随着监控视频在科学研究、大数据分析、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监控视频的数据量急剧增加。监控视频压缩率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视频数据的增加速度。与一般视频相比,监控视频由部署在固定位置的监控摄像机捕获,包含大量的冗余背景信息。通过去除这些冗余信息,可以进一步提高监控视频的压缩率。针对监控视频特点的编码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调研已有的监控视频编码方案的基础上,对其
通过2012年的140份有效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学习型文化、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所感知到的组织的学习型文化的程度对员工离职倾向的直接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但滞后的会计法律法规、不合理的会计管理体制、不到位的会计制度执行力、不够健全的会计监督体系,导致会计信息
土壤钾素在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及维持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钾素资源相对短缺,开展土壤的供钾能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盆栽试验和分室根箱试验
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校长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新学期第一次校务会议。会上,学校决定以“求是”为校训,并请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制校歌歌词。马一浮接受邀请后,经过精心考虑和仔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边检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民警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规范化教育培训机制的理论定位、培训原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状态和业余休闲生活质量的日趋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将运动健身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服装的某些局限性,如不吸汗使背部产生冷感,天气炎热穿着感觉闷热等,导致在运动健身时会产生不舒适感。因此,服装热湿舒适性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开发多功能舒适面料逐渐成为热门。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一种基于纳米氮化硼吸湿凉爽面料的开发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导热性能优异的纳米氮化硼(BN)进
模糊聚类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重点应用技术之一,它是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研究聚类问题.由于能更准确地描述现实问题中的不确定关系,模糊聚类已成为聚类分析中研究的热点.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