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CRF01_AE HIV-1毒株的基因型和表型耐药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ing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是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体。由于HIV自身的高突变率、高重组率和较高的复制动力学特点,造成了HIV基因的多样性。目前,HIV分为不同的型、群、亚型和流行重组型,各型病毒具有特定的地区分布和流行特点。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以B亚型毒株流行为主,但全球88%的HIV感染者却来自HIV-1的非B亚型毒株的流行地区。CRF01_AE毒株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和影响最广的重组型HIV-1毒株,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主要流行株,具有传播范围广、流行时间长、控制难度大等特点。艾滋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截至2020年底,全国报告存活HIV感染者已达114万[1],艾滋病流行和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艾滋病和控制HIV传播的方法,但随之出现的日益严重的HIV耐药也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障碍。为此,WHO于2002年发起在全球范围开展HIV耐药的检测和监测工作。国际上常用的耐药检测方法主要有基因型和表型耐药检测方法,而方便且实用的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目前针对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的解释规则都是以欧美B亚型毒株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随着越来越多的非B亚型毒株的感染者正在或即将接受治疗,上述规则是否完全适用于非B亚型毒株值得深入研究。国外的多项研究已经表明在药物的作用压力下非B亚型毒株表现出有别于B亚型毒株的耐药突变特征。如蛋白酶抑制剂-奈非那韦(NFV)对于B亚型毒株经常选择出D30N,而在其他亚型却极少出现这种主要耐药突变[2];C亚型毒株对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的治疗进化出独特的混合胸苷类似物突变路径(K67N/K70R/T215Y)[3]。上述结果都提示,目前采用的基于B亚型毒株的相关数据建立起来的检测方法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非B亚型毒株。我国自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免费的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截至2020年底,累计治疗人数已达97.8万[4]。随着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普及,HIV毒株的耐药以及耐药株的传播也越发严重并且引发关注。同时,我国的医疗资源仍十分有限,对HIV的耐药研究仍处于监测阶段,需要更多针对我国流行毒株特征的耐药基础研究积累。CRF01_AE毒株作为我国主要流行的HIV-1毒株之一,国内、外仅有一些对当地流行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的描述性研究,如泰国、新加坡以及国内的福建、云南、广西等地,少有相关耐药机制的研究报道,亟待加强对我国CRF01_AE毒株耐药特征的表型耐药基础研究。HIV的pol基因是目前我国应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作用靶位,本研究选取我国CRF01_AE毒株的未治疗者和治疗失败者的pol基因序列,同美国B亚型毒株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获得我国CRF01_AE毒株的特异性基因自然多态性和耐药特征。通过表型耐药研究分析我国CRF01_AE毒株特异性的基因特征对于毒株耐药的作用,揭示其是否存在独特的耐药路径或机制,为科学地指导我国的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入选我国CRF01_AE和美国B亚型毒株感染者的治疗前、后的pol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突变关联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选择携带有L228R突变的我国CRF01_AE毒株治疗失败者的耐药株pol序列构建功能性假病毒,进行表型耐药检测分析L228R对CRF01_AE毒株耐药的作用。2、系统进化分析和基因型耐药检测入选的基因序列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质量控制,采用Mega 6.0软件进行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和亚型确认后,并将序列提交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基因型耐药分析,根据回馈的结果确定耐药变异的位置、种类。3、遗传屏障的计算计算毒株发生某耐药突变时核苷酸替换的权重分数,再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不同亚型毒株发生耐药突变的遗传屏障的差异性。4、基于选择压力原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Cor Mut软件计算和比较阳性选择突变间的相关性,应用Cytoscape软件绘制相关位点突变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5、表型耐药检测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建立的In-house HIV-1重组假病毒表型耐药研究方法检测毒株的药物敏感性,包括病毒核酸提取、毒株pol基因片段扩增和回收、对pol基因的耐药突变回复改造、携带目的基因的嵌合质粒构建、功能性假病毒的获得以及假病毒表型耐药检测和分析等部分。6、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涉及我国CRF01_AE毒株和美国B亚型毒株pol基因各位点突变率的比较均采用构建的二项分布模型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基于选择压力计算的Cor Mut软件进行突变间作用关系的分析;其他的统计计算均由SPSS 18.0软件和EXCEL软件完成。结果:1、我国CRF01_AE HIV-1毒株的基因自然多态性研究1.1我国CRF01_AE毒株pol基因编码氨基酸自然多态性特征采用二项分布模型对入选的1374条我国CRF01_AE毒株和828条美国B亚型毒株未治疗者的pol基因编码氨基酸的突变频率进行统计分析。我国CRF01_AE毒株在蛋白酶(以下简称PR)区和逆转录酶(以下简称RT)区分别发现在27个和47个氨基酸位点上存在多态性。其中,14个PR区氨基酸位点和29个RT区氨基酸位点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美国B亚型毒株,是我国CRF01_AE毒株的亚型特异性的氨基酸自然多态性特征。1.2我国CRF01_AE毒株亚型特异性耐药相关氨基酸多态性特征通过与不同的HIV基因型耐药检测评价系统所列的HIV耐药相关突变位点比较,发现在我国CRF01_AE毒株的共计43个亚型特异性多态性位点中有PR区的10个多态性位点(包括16、20、35、36、41、69、70、82、89和93位)以及RT区的4个多态性位点(包括69、118、179和238位)属于耐药相关突变位点,是我国CRF01_AE毒株的亚型特异性耐药相关多态性特征。1.3我国CRF01_AE毒株的pol基因特征对耐药株进化的遗传屏障存在影响进一步分析我国CRF01_AE毒株与B亚型毒株在氨基酸密码子特征上的差异对于毒株耐药的影响,我们分别计算了两种亚型毒株进化为主要耐药突变的遗传屏障。经过比较,我国CRF01_AE毒株在多个位点的主要耐药突变的遗传屏障都显著低于B亚型毒株,特别是PR区的V82T和RT区的G190S的遗传屏障差异最为显著。1.4我国CRF01_AE毒株RT基因编码氨基酸的治疗相关耐药特征采用二项分布模型对入选的450条我国CRF01_AE毒株的接受治疗者序列和1374条未治疗者序列各位点的突变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治疗者的病毒RT区的氨基酸突变数量和种类均大幅增加,序列的多态性特征更趋复杂,本研究共发现治疗者毒株序列在46个RT区突变位点上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未治疗者,是我国CRF01_AE毒株的治疗相关突变位点。其中的17个位点的突变率变化虽然提示可能与抗病毒治疗相关,但上述位点在各耐药评价系统中均未有明确的注释,提示在药物的选择下毒株可能存在新的耐药相关突变位点。1.5我国CRF01_AE毒株的治疗相关突变存在明显的亚型特异性通过比较两种亚型毒株在治疗前、后各位点突变率的变化幅度,发现我国CRF01_AE毒株在RT区的12个位点的治疗前、后突变率差异明显大于美国B亚型毒株,其中101、138、179和190位为已知的耐药相关突变位点。1.6新耐药突变位点间及与已知耐药位点的作用分析为探索我国CRF01_AE毒株治疗相关的突变位点特别是新的治疗相关位点与目前已知的耐药突变间是否存在关联,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策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选择压力原理设计的Cor Mut软件计算的结果显示,对于11个新增的治疗相关位点突变,Y181C和L228R的作用关系最为密切,K65R和S68G以及E28K与K101E间存在协同式的作用模式,说明我国CRF01_AE毒株可能存在其他的或更为复杂的突变间的相互作用。2、我国CRF01_AE毒株耐药相关新位点的表型耐药研究2.1突变株的基因型和假病毒表型耐药检测结果由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选择L228R突变作为本部分的研究靶点。入选5例临床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耐药毒株进行基因型和假病毒表型耐药检测,结果显示多数抗病毒药物的基因型和表型耐药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仅在含K65R突变株对于TDF的结果非常不一致,K65R突变株对于TDF的敏感性显著上升,表现为敏感或中度耐药。此外,K65R/M184V突变株对d4T和dd I的表型耐药检测结果均为敏感,而基因型耐药检测的结果则均为高度耐药。2.2耐药株和回复突变株的假病毒表型耐药检测结果比较本研究重点针对L228R对于毒株耐药的作用进行了揭示和分析,选取2例携带L228R突变的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耐药毒株进行实验研究,比较耐药株及其突变回复株的表型耐药检测结果。结果显示,毒株对于NNRTIs和NRTIs的敏感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对于3TC和EFV,耐药株在回复L228R后其耐药性下降十分显著,并且两个携带L228R的耐药毒株具有类似的耐药突变模式,在回复L228R后也都出现一致的敏感性改变,说明L228R会显著提高耐药株对两类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的判断是可靠的。结论:1、我国CRF01_AE毒株pol基因编码氨基酸存在大量的自然多态性,其中在14个已知耐药相关突变位点存在亚型特异性多态性且多为次要耐药突变;而CRF01_AE毒株pol基因特征可能对耐药株进化的遗传屏障产生一定影响。2、我国CRF01_AE毒株治疗后可能存在新的耐药相关突变及亚型特异性耐药突变,其中一些突变与已知耐药相关突变存在密切关联性,如L228R与Y181C间具有强的作用关系,而S68G与K65R及E28K与K101E间则以相互协同的方式对毒株耐药产生影响。3、L228R是CRF01_AE毒株的NRTIs和NNRTIs药物相关耐药辅助突变,与已知耐药突变K65R和Y181C共同出现时,使CRF01_AE毒株对3TC及EFV的耐药性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NPM1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内的核仁磷酸蛋白,主要参与核糖体的合成,近年来NPM1的其他功能也受到广泛关注,例如参与中心体的复制。早期研究表明,NPM1缺失可以导致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中心体数目异常,并且NPM1纯合敲除可以导致小鼠胚胎死亡;然而,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心体复合物进行蛋白组学分析鉴定,却并未鉴定出NPM1。因此,本研究对NPM1是否参与中心体的复制过程进行了探究。
学位
背景:下颌第一年轻恒磨牙因疼痛控制问题一直是儿童临床口腔治疗中的难点,而良好的口腔局部麻醉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文献报道不同局部麻醉方式注射时疼痛程度和麻醉成功率存在较大差异。舒适且有效的局麻技术一直是口腔医生追寻的目标。目的:评价使用STA(Single Tooth Anesthesia,STA局部麻醉治疗仪)四种不同注射方式在治疗下颌第一年轻恒磨牙注射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和麻醉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
学位
目的: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原发性或获得性顺铂耐药在卵巢癌治疗过程中经常发生。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倾向于在化疗后形成一定的疾病残留和复发风险。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重新编程其代谢的能力和CSC的维持都与化疗耐药性有关。因此,深入研究卵巢癌的代谢重编程与CSC的维持分子机制,将有助于为临床治疗耐药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卵巢癌患
学位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已广泛应用于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恶性血液病等疾病的治疗。应用allo-HSCT的早期并发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对患者预后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对CD28及CTLA-4表达变化与发
学位
目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由单核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主要参与促炎反应)产生,作为宿主防御策略的一部分,发挥清除感染细胞的功能。NF-κB信号通路由IκB激酶,IκB蛋白以及NF-κB二聚体组成。在炎症早期,细胞内IκB激酶被激活,导致IκB蛋白磷酸化后泛素化降解,NF-κB二聚体进入细胞核后对IL-6的转录发挥较强的调控功能。Hippo信号通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条进
学位
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LCA)是全球第十大的恶性肿瘤,在泌尿系统肿瘤中其发病率高居第二位。在BLCA的初期诊断时,大约70%的患者被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而其余30%左右患者则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虽然BLCA的
学位
目的:观察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GOLD分组D组患者1年后ABCD分组的变化情况,分析分组变化原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预后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40~80岁稳定期COPD GOLD分组D组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搜集患者基本信息,跟踪随访1年。1年后根据GOLD2018版指南将117例研究对象重新进
学位
期刊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通过观察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斑块内组织蛋白酶S及其胱抑素C的表达变化,为完善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我们进一步探讨奥美沙坦酯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变时期模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Apo E-KO)小鼠高脂饲料喂养,分别在第0周、4周、8周
学位
目的:胃癌是世界上第五大癌症,也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胃癌的腹膜转移是手术后治疗失败的最常见原因,由原发性肿瘤中游离癌细胞播散引起。在胃癌患者的腹腔冲洗液中发现的游离癌细胞,是手术后复发和存活的重要且独立的预后因子,也是判断胃癌腹膜微转移最基本的方法,对胃癌的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腹腔冲洗液与腹腔积液截然不同,生理盐水中不含有细胞生存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传统的细胞学检查方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