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以其基于不同视角对于女性的独特关注、作品中细腻的笔法和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著称。在她的早期作品中,于1860年出版的《佛洛斯河磨坊》是唯一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围绕英国乡村磨坊主杜黎弗先生一家的生活变故与不幸遭遇及女主人公玛姬·杜黎弗追寻梦想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展开。玛姬生性善良、纯真,但性格中也不乏倔强、过于注重自我,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对两段爱情的追求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追寻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死亡为她饱受坎坷的人生画上了一个令人慨叹的句号。对于《佛洛斯河磨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对小说主题的探讨,以作者对于道德、伦理、宗教、社会及政治的关注为主要研究对象;二,对小说女性主义色彩的探讨,主要以建构在女性主义之上的精神分析、原型解读、叙事方式为研究重点;三,从叙事学角度将文本中的议论作为研究对象。作为一部维多利亚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小说,人物与情节的有机结合毫无疑问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对文本中人物塑造与情节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出人物与情节对文本建构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本文运用叙事学人物观和著名叙事学家格雷玛斯的“角色模式”理论对文本中人物塑造与情节模式进行分析。论文共分五部分。引言部分重点阐述了乔治·艾略特的生平与成就,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艾略特研究状况、《佛洛斯磨坊》文本的研究状况以及叙事学研究进行梳理及回顾。第三部分对本文理论框架——功能人物观和“角色模式”理论进行归纳,为文本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从传统的功能人物观入手,对文本中典型人物的二元对立特征进行分析,而后应用格雷玛斯的“角色模式”理论对情节推进过程中人物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将三对两两对立的行动元一一进行分析,最后,将人物关系深刻阐释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文本的情节模式。第五部分通过以上分析引出本文结论。人物为情节服务,基于人物塑造基础之上的情节模式对于文本建构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