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y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将对我院10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住院病例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旨在探讨我院UC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及治疗本病的疗效情况,希望对提高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有一定帮助,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的临床研究,对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病例UC患者临床资料,将病人临床资料填入“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表”中,所有研究资料均录入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并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特点及治疗本病的疗效情况。使用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等。  结果:  1.我院住院UC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无明显差异,男女比例为1∶0.97。本组资料发病年龄在12-84岁,平均年龄48.88±16.93岁。其中以20-40岁及41-60岁这各年龄段为多发。  2.脑力劳动患者多于体力劳动患者。城镇患者和农村患者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发病节气主要是冬天和夏天,四节气以活动期为主。  3.15.1%的患者有明确过敏史,67.0%的患者有合并其他疾病,其中主要是合并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相关因素主要以饮食(20.1%)和吸烟(14.6%)因素为主,其中以喝酒、吃辣及刺激食物、饮食不规律、吸烟时间10年以上为主。病程比例最高为<1年(62.6%),平均年限2.37±4.00年。起病方式以急或较急为主(60.3%)。起病方式在不同病情分期构成比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  4.临床表现:消化系统症状主要为腹痛(82.1%)、血便(68.7%)、粘液(66.5%)、腹泻(45.3%)、腹胀(31.8%)、纳差(46.4%)、疼痛-便意-便后缓解(25.1%)、肠鸣不安(23.5%)、里急后重(18.4%)等。全身症状主要为乏力(47.5%)、体重下降(28.5%)、发热(18.4%)。UC患者的大便粘液及肠外表现的症状在各年龄段构成比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UC患者和无症状人群的年龄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5.3%的患者有肠外表现,这些肠外表现与UC的病变范围、严重程度、临床类型有密切相关。肠外表现以中度和重度为主,以左半结肠及直肠的部位为主。5.6%的患者合并发症癌变,主要在41-60岁和>60岁年龄段。  5.病情程度以轻度(40.8%)及中度(39.1%)为主,轻度以青中年人为主,中度和重度以中老年人为主。病情程度在不同病变部位、临床类型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在腹痛、发热、乏力的症状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轻度、中度、重度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中位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情程度与病变范围、临床类型、临床症状有密切的关系。  6.病情分期以活动期为主(79.3%)。活动期患者与缓解期患者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两组间与腹胀、血便、消瘦、疲倦的症状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病情分期与临床症状有密切的关系。  7.病变范围以直乙状结肠为主(31.8%),其次直肠(24.0%)、左半结肠(25.7%)、全结肠(17.3%)、区域性结肠(1.1%)。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53.1%)。临床类型与性别构成比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临床类型与血便和里急后重的症状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8.肠镜主要表现糜烂、溃疡(92.7%)、充血水肿(44.7%)。病理表现在各病变部位主要以慢性炎为主(87.2%)。腺体非典型增生在不同病变部位构成比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9.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降低(20.1%)、血小板升高(15.1%)、白蛋白降低(21.2%)、C-反应蛋白升高(27.9%)、血钾降低(20.1%)、血沉升高(18.4%)与病情程度有显著差异(P<0.05)。病情程度与血红蛋白平均值、C-反应蛋白中位数、白蛋白平均值、血钾平均值、血沉中位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轻度和重度的红细胞平均值、血红蛋白平均值、血钾平均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内(轻度和中度)、(轻度和重度)的白蛋白平均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果说明病情程度与实验室检查有密切的关系。  10.中医证型主要以湿热内蕴型(19.6%)、脾虚湿蕴型(19.0%)、大肠湿热型(14.0%)、肝郁脾虚型(10.6%)、脾虚湿热型(10.1%)五证型为主。中医两证型(肝郁脾虚型、脾虚湿热型)与年龄段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舌像和脉象方面符合中医证候。舌色以红舌(25.1%)、淡红舌(21.2%)、暗红舌(20.1%)为主。舌苔以薄白(43.0%)、薄腻(37.4%)、薄黄(29.6%)、黄腻(27.9%)为主。脉象以细弦(16.8%)、沉细(8.4%)、细滑(7.3%)为主。  11.西药治疗方面以维生素、营养(62.0%)、氨基水杨酸类药物(49.2%)、抗生素(44.7%)、保护胃(44.7%)和止泻(37.4%)组药为主。糖皮质激素及止血、养血组药与不同病情程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抗生素、维生素、营养及止血,养血组药与病情分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止血,养血组药与病变范围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  12.中药治疗方面主要以本方药加减如下:葛根芩连汤(26.3%)、四君子汤(25.7%)、参苓白术散(25.1%)、白头翁汤(11.2%)、芍药汤(9.5%)、痛泻要方汤和四物汤(8.4%)为主。治法主要以清热祛湿法(53.1%)、益气健脾法(29.6%)、健脾利湿法(21.2%)、行气活血、止痛法(21.1%)为主。灌肠药方面主要是中药灌肠,其中以清热解毒类、敛疮生肌类、活血化瘀和凉血止血类为主。外治方法主要是穴位贴敷(36.4%)。  13.中西医结合治疗UC是很重要的(97.2%)。病变范围在不同结合治疗方法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UC以内服结合灌肠方法为主(37.4%)。  14.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在血液系统毒副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  15.疗效情况显示,有效患者最高占79.9%,其次显效患者占10.6%,无效患者占9.5%,总有效率占90.5%  结论:  我院收治的UC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无明显差异,本病以20-40岁及41-60岁这各年龄段为多发。临床主要表现腹痛、腹泻、血便、粘液;肠外主要表现关节疼痛、慢性胃炎;并发症癌变主要在41-60岁和>60岁年龄段。病情程度以轻度及中度为主。病情分期以活动期为主。病变范围以直乙状结肠为主。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肠镜主要表现糜烂、溃疡、充血水肿。实验室检查与病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证型主要以湿热内蕴型、脾虚湿蕴型、大肠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脾虚湿热型五证型为主。西药治疗方面为维生素、营养、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抗生素等。中药治疗方面主要为清热祛湿法、益气健脾法、健脾利湿法等;治疗UC以内服药结合灌肠治疗方法为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在血液系统毒副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总有效率占90.5%。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群众工作部是执政党在信访工作中重拾群众路线、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重要体现。它既融合了群众路线的遗产,又吸纳了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方式,充分彰显了执政党统筹全局解
针对具有时变时滞和范数有界不确定性的随机系统,研究其随机镇定和鲁棒H∞控制问题.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得对所有可容许的不确定性,闭环系统随机稳定且满足给定的H∞性能指
目的通过对基于运脾消积法的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厌食症模型幼龄大鼠血液代谢物影响的实验研究,尝试寻找厌食症差异性代谢物,并探索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厌食症的代谢组学机制。方法选取断乳后1周龄SD幼龄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空白组以常规饲料喂养,模型组用特制饲料喂养,自由进食饮水,共饲养5周建立动物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小儿开胃增食合剂高、中、低剂量组
为了在断路器故障时能快速、准确地找出故障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和贝叶斯网络的高压SF6断路器故障诊断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断路器的故障样本集找出征兆集合和故
兰子(王蔚兰),太原日报美术摄影部编辑,山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太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西作家协会书画院画师、九三学社山西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山西女子书画院副院长。山西景
目的:观察“金钩钓鱼”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
目的:椎间盘退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学在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缓解和改善椎间盘退变方面显示出
目的:观察经验方(复督康)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的影响,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改良 Allens法制作大鼠脊髓背侧损伤模型,选取
目的:观察田七注射液对阿霉素(Adriamycin,ADR)肾纤维化大鼠肾脏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kinase,IL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