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化是指在印欧语系影响下,汉语中出现的模仿或复制西方语言结构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包含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著书并探讨了欧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翻译的作品最容易欧化。鉴于翻译活动是造成汉语欧化的最直接因素,因而这一现象自其产生就引起了翻译界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欧化,学界最初争论的焦点在于汉语是否应该欧化以及应该欧化到什么地步,同时学者们也表达了各自对于欧化翻译的态度。自王力以后的研究者逐渐将他们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欧化的汉语本身,并大多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具体分析欧化现象对汉语本身的影响,以及汉语欧化是否有一定的限度。目前,学界对于欧化的研究,已经从语言学的角度扩展到了很多新的角度,其中包括翻译学角度。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徐迟翻译的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代表作《瓦尔登湖》,着重对其中的欧化翻译进行详细的系统描述分析,将具体的文学翻译文本和具体的译者翻译风格联系在一起,总结了译文18个章节中出现的主要欧化特点,主要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来论证欧化对于翻译文本的影响,以及欧化程度与翻译文本接受度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徐迟的译本中存在大量的欧化翻译,主要特点有:被动句、长定语的频繁使用;一+量词结构使用较多;句子顺序基本遵循原文;连词的频繁使用以及含系动词句子的欧化翻译。这些都与译者本身对于原作品的把握不无关系。同时本文也得出徐迟的这种翻译风格对该译本在出版界以及读者可接受程度上并没有受其太大的影响,徐迟的欧化翻译具有一定的有限度,在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综合来说,徐迟的译本是出版最早、至今再版次数最多,也是最受《瓦尔登湖》喜爱者青睐的版本。本研究首次从欧化翻译角度出发,选取句法层面的欧化特点,将《瓦尔登湖》徐迟译本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今后徐迟翻译作品的研究乃至翻译作品接受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研究期待对翻译实践也应有所启发。此外,本文对研究欧化使用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为以后文学翻译文本中的欧化研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