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甜菜夜蛾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筛选及对茚虫威和溴虫腈的抗性选育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_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übner),又名贪夜蛾,玉米叶夜蛾,白菜褐夜蛾,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重要农业害虫国内外对甜菜夜蛾的防治目前仍以药剂防治为主,长期大量使用导致该虫对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拟除虫菊醑类等多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目前,我国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使用量占农药总使用量的25%左右。农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削减方案,计划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农业上使用。本论文旨在选取作用机制不同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对蔬菜害虫甜菜夜蛾进行生物测定,并筛选出替代农药品种,为进一步的田间验证试验提供依据。同时进行甜菜夜蛾多个世代的抗性汰选工作,为甜菜夜蛾对替代药剂的抗药性风险评估提供实验数据。 选择1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品种,以在室内未接触药剂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多代的甜菜夜蛾为试虫,用浸叶法测定了甲维盐、茚虫威、溴虫腈、多杀菌素、呋喃虫酰肼、氟啶脲、虫酰肼、氟铃脲、辛硫磷、毒死蜱、丙溴磷、苯氧威12种药剂对该试虫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甜菜夜蛾种群3龄幼虫对抗生素类农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类药剂,对多杀菌素也很敏感。有机磷类杀虫剂中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毒死蜱和辛硫磷较敏感,而丙溴磷敏感度非常低。昆虫生长调节剂中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苯氧威敏感度很低,对虫酰肼、呋喃虫酰肼、氟啶脲及氟铃脲的敏感度都较高。其他药剂,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茚虫威及溴虫腈的敏感度很高,仅次于甲维盐。总的12种药剂药效排序结果为:甲维盐>茚虫威>溴虫腈>多杀菌素>呋喃虫酰肼>氟啶脲>虫酰肼>氟铃脲>辛硫磷>毒死蜱>丙溴磷>苯氧威。结合替代药剂的性质及使用情况初步筛选出8种杀虫剂:甲维盐、茚虫威、溴虫腈、多杀菌素、呋喃虫酰肼、氟啶脲、虫酰肼及氟铃脲作为防治甜菜夜蛾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进行下一步研究。 测定了不同龄期甜菜夜蛾幼虫对茚虫威和溴虫腈的敏感性,发现毒力存在很大差异,随龄期增加,耐药性增强,5龄幼虫耐药性最高。但这两个药剂对高龄幼虫仍然有很高的活性。通过对茚虫威和溴虫腈甜菜夜蛾抗药性选育发现,甜菜夜蛾对茚虫威经过7代汰选后,对该药剂的抗性指数上升至原始种群的4.49倍,对溴虫腈经过7代汰选后,对该药剂的抗性指数上升至原始种群的9.48倍。抗药性上升较快。有待于进一步的汰选。
其他文献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中,本文总结当前农用杀菌剂的作用靶标基本都是蛋白质或者受体。而当前杀菌剂的现状正是作用靶标单一,作用机制雷同,造成了菌株严重的耐药性。我们结合当前世界
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应用在储粮害虫防治中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人们健康与环保意识的增加,植物源农药必将在储粮害虫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用乙醇为溶剂对ACG和AFG两种优选植
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appendix is a rare malignancythat constitutes < 0.5% of all gastroin-testinalneoplasms. Moreover, primary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2P24分离自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Take-alldecline)土壤,可以产生多种抗生素,如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iacetylphloroglucinol,2,4-DAPG
桔小实蝇是一种危险性的果蔬害虫,其寄主范围广,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由于极强的环境适应和扩散入侵能力,桔小实蝇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检疫性害虫,对国际贸易造成了诸多限制。因
泵送混凝土是伴随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进步发展形成的施工新技术,它主要是通过连续完成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上的运输,从而达到连续不断的施工目的,这种施工方法的应用具备着施工
乙蠊属Sigmella Hebard隶属于蜚蠊目Blattodea、硕蠊总科Blaberoidea、姬蠊科Ectobiidae、姬蠊亚科Blattellinae,生活在灌木林或者次生林中,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在我国主要分
一、AAU及其成员资格rn问:首先欢迎您到清华来参加“研究型大学创新与发展”论坛,更要特别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想从您这里深入地了解美国大学联合会(AAU,下文简称AAU)
本文以的数据统计为基础,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的具体指标,从师资队伍、经费和硬件设施、教学改革、学生四个方面对“十五”期间北京高等教育及其质量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