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挫折后的行为对子女无助模式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在学习中出现的无助模式,会对他们的学业表现造成负面影响。父母作为子女长期的榜样,可能会影响子女无助模式的形成。现有研究多关注父母教养行为对子女无助模式的影响,但未见探讨父母自身在挫折后的行为模式是否对子女的无助模式存在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拟探讨:(1)子女是否能觉察到父母挫折后的行为模式;(2)父母挫折后的行为模式对子女的无助模式的形成是否有影响;(3)父母挫折后的行为模式是否会影响子女的智力观;如果是,那么父母挫折后的行为模式、子女的智力观和子女的无助模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4)父母行为的结果是否会影响子女无助模式的形成;父母行为的结果是否会影响父母挫折后的行为模式、子女的智力观及子女的无助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父母报告的父母挫折后的掌握模式与子女报告的父母挫折后的掌握模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报告的父母挫折后的无助模式与子女报告的父母挫折后的无助模式之间呈边缘显著的正相关;提示子女可能对父母挫折后的行为模式有所觉察;
  (2)父母挫折后的掌握模式与子女的无助模式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挫折后的无助模式与子女的无助模式呈显著正相关;
  (3)子女觉察到父母挫折后的掌握模式通过正向影响子女的智力发展观,进而负向影响子女的无助模式;觉察到父母挫折后的无助模式通过正向影响子女的智力实体观,进一步正向影响子女的无助模式;
  (4)父母行为结果的失败可能性更低时,子女觉察到的父母的掌握模式可以正向影响子女的智力发展观,由此进一步负向影响他们的无助模式;而父母行为结果的失败可能性更高时,子女对父母掌握模式的觉察不影响子女的智力观及其无助模式的形成。而父母成功或失败可能性的高低不影响子女觉察到的父母挫折后的无助模式、子女的智力观与子女无助模式三者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青少年抑郁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发展与社会功能的多个方面,并可能发展为成年后的临床障碍与损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但国内针对青少年抑郁发展特征、尤其是对异质性抑郁进行探讨与预测的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旨在:1、探讨青少年抑郁的特征,包括一般发展特点(1a)和异质性特点(1b);2、试图以多维度的个体因素辅以人际因素,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青少年抑郁的异质性类别(2a),并尝试揭示其中对青少年抑郁质性差异有重要贡献的影响因素(2b)。
  方法
视觉工作记忆是人类与外界环境实时交互的核心认知系统,容量极其有限,仅对复杂环境中的大量信息作选择性存储。传统理论认为,注意在视觉工作记忆的选择性存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然而,以往大部分关于信息选择性的研究中“注意”和“预期”的效应难以区分,这种混淆降低了实验的内部效度。近期,Chen和Wyble(2015)发现的属性失忆现象(AttributeAmnesia, Chen & Wyble, 2015)将“预期”和“注意”的作用进行有效分离,发现当被试没有预期需要报告刺激的某一特征时(如字母的身份,identi
嫉妒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痛苦的混合情绪,其特征是自卑感、敌意和对环境的怨恨。当人们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时,认为自己的境况不如那些被认为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时,就会产生这种感觉。嫉妒作为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对消费行为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开展了4个实验,探讨嫉妒情绪对冲动性消费的影响,同时关注内在的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自我监控的调节作用,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消费场景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嫉妒情绪显著促进了消费者的冲动性消费
物质主义(materialism)是指个体评估拥有世俗物品的重要性的程度,物质主义者将获得财富与物质作为他们生活的中心、幸福生活的必需品、以及定义成功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年轻人的物质主义水平不断上升,而已有研究表明高物质主义水平并不会带来幸福和更好的生活,反而还会导致炫耀性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研究物质主义与负面消费行为如炫耀性消费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值得关注。本研究基于空洞自我理论和象征性自我完成理论,共包含4个预实验和4个正式实验,探讨了物质主义水平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同时探索其内在的
抑制控制作为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是各种高级认知功能发展的前提。反应控制和主动控制是抑制控制的两种模式,主动控制是一种早期准备,反应控制是一种后期校正。横断研究认为,儿童在5岁左右,主动控制能力表现出显著的提升,但这一结论缺乏纵向追踪数据的验证和支持。另外,以往研究发现,抑制控制的发展与工作记忆有关,但未见关于两种抑制控制模式的发展与工作记忆关系的证据。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选取在4岁和5岁两组儿童,对他们进行前后相隔4个半月的两次测试,探讨抑制控制两种模式的转变,以及这这种转变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结果发现:
注意是否改变知觉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以往研究中的主流观点认为外源性注意可以提高主观对比度,但这一结果被质疑来源于线索偏向。同时有新的观点认为注意可削弱主观感受的强度。
  本实验利用心理物理法,同时结合脑电技术对下列问题进行了探究:(1)外源性注意是否真实地在知觉层面改变了主观对比度?如果是,这种注意的改变具有什么特性?(2)脑神经活动中,尤其是初级视觉皮层,外源性注意对主观对比度的调控机制是怎样的?
  实验一在排除了线索偏向的情况下,证实了外源性注意对主观对比度的真实改变:高低两种水平的对比
分享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的社交及认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分享行为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认知、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理解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社会认知因素,但目前尚无研究对情绪理解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另外,气质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个体差异因素,抑制气质的儿童由于存在回避、退缩等反应倾向,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也更少。但是,儿童情绪理解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否受到抑制气质这一个体差异的影响还不得而知。
  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理解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人际互动中的情景记忆,与之相关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人际合作与欺骗对情景记忆的调节。从行为角度,就合作与欺骗对来源记忆(对他人面孔及与之关联的他人行为的记忆)的调节是否存在他人消极偏向(对他人欺骗行为的来源记忆优于合作行为)尚有争议,无法确定欺骗者检测策略是否成立;此外,研究尚未关注合作与欺骗对目标记忆(对自身行为及与之关联的行为对象面孔的记忆)的影响,无法确定是否存在自我积极偏向。从神经机制角度,无论是在来源记忆还是目标记忆中,研究都尚未关注合作与欺骗如何调节编码相关的相继记忆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在线口碑得到了快速普及,在线评论也成为了人们网购前了解产品信息的重要渠道,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企业的发展策略。在线评论中什么因素影响、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决策成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对在线评论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少研究也关注到了评论中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评论情感的影响,如Ghose和Ipeirotis(2011)、Park和Nicolau(2015)都发现了评论情感会影响有用性感知,ShenY(2012)也发现评论情感会影
周边抑制是指视觉目标刺激周围的视觉环境刺激对目标刺激的知觉及神经反应的削弱作用。周边抑制可以发生在多种视觉特征加工之中,例如,存在对比度周边抑制,即外周刺激包围下的中央刺激的主观对比度被削弱;还存在运动周边抑制,即对于高对比度的运动光栅,对大尺寸的刺激运动方向的判断比小刺激更难,表明人们对大光栅的运动知觉更弱。前人的研究表明运动刺激加工存在视野不对称性。
  本论文通过三个实验,采用心理物理法和视觉诱发电位(VEP)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运动周边抑制是否存在视野不对称性?哪一侧视野的周边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