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自尊、自我同一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尝试为大学生手机成瘾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期促进大学生认识手机过度使用的危害,改善不良行为,理性使用智能手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完善。方法:本研究使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自尊量表、自我同一性测定量表对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共计1800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725份,剔除无效问卷188份,剩余有效问卷1537份。其中男性643人,女性894人;18周岁及以下228人,19-21周岁1198人,22周岁及以上111人;本科生958人,专科生579人。结果:(1)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总分均值为59.78,大学生整体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尚未达到成瘾程度。不同专业、月均生活费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倾向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学生自尊总分均值为28.5,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生源地、家庭月收入、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在大学生自尊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学生处于同一性扩散地位(D地位)的有1197人,占样本总量的77.88%,处于同一性形成地位(A地位)的有61人,占样本总量的3.97%。不同专业、父亲文化程度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的三个维度上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在“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上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在“过去的危机”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上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家庭月收入在“过去的危机”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母亲文化程度在“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P<0.001);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与自我同一性呈显著负相关(P<0.001)。自尊和自我同一性中“现在的自我投入”以及“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两个因子是智能手机成瘾的预测变量,对智能手机成瘾有显著的预测力(P<0.001),其中自尊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最大(B=-0.724)。结论: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整体尚未达到成瘾程度,但仍有部分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不容乐观。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积极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