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黎芦醇体外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jiea87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应用构建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报告细胞系MV9G进一步研究白黎芦醇体外抑制VZV的作用机制。   2、进一步验证应用VZV报告细胞MV9G筛选抗VZV药物并研究其作用机制的可行性。   方法:   1、将无细胞VZV直接感染MV9G细胞(CFVs直接感染)或将带细胞VZV与MV9G细胞共培养(CAVs共培养)以激发MV9G细胞表达报告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   2、在CFVs直接感染前或CAVs共培养不同时间点加入白黎芦醇,通过比较药物对CFVs或CAVs激发荧光素酶的抑制强度分析白黎芦醇直接灭活病毒、抑制病毒粘附和穿透、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及其时间点和可逆性。   3、通过比较药物作用前后VZV即刻早期蛋白62(IE62) mRNA拷贝数和IE62表达强度变化分析白黎芦醇对IE62转录和表达的抑制作用。   结果:   1、白黎芦醇>30.0μg/mL时MV9G细胞三磷酸腺苷(ATPs)含量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ATPs降低50%时白黎芦醇浓度(CD50)约60.3μg/mL。   2、无细胞VZV(CFVs)与白黎芦醇(25.0μg/mL)预混37℃水浴孵育2h后直接感染MV9G细胞,CFVs激发荧光素酶下降50%。   3、MV9G细胞在含白黎芦醇培养基中37℃孵育2h后直接感染CFVs,CFVs激发荧光素酶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但4℃孵育时无显著变化。   4、在带细胞VZV(CAVs)共培养中加入白黎芦醇时CAVs激发荧光素酶显著降低,药物抑制荧光素酶50%时浓度(IC50)约8.7μg/mL。   5、分别在CAVs共培养3、6、9、12、24、30和36h时加入白黎芦醇,3h~24h加药各组CAVs激发荧光素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1h、30h和36h加药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CAVs共培养时撤除白黎芦醇后CAVs激发荧光素酶显著高于撤药前,尤以24h和72h撤药组明显。VZV IE62 mRNA拷贝数和IE62抗体阳性细胞数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将低。   结论:   1、白黎芦醇细胞毒性较强,MV9G细胞可耐受最高浓度为30.0μg/mL。   2、白黎芦醇可部分灭活CFVs。   3、白黎芦醇抑制CFVs穿透MV9G细胞膜但对CFVs粘附MV9G细胞膜无影响。   4、白黎芦醇以浓度依赖方式可逆性抑制CAVs在MV9G细胞内复制。   5、白黎芦醇可能通过抑制IE62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而抑制VZV感染的早期阶段。   6、应用VZV报告细胞系研究抗VZV作用机制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目的:   ω-3类脂肪酸可通过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调节脂肪代谢、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等发挥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效。作为其主要成分之一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目的:   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为汉防己甲素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方
目的:统计本院近10年内手术治疗的良、恶性眼睑肿物的数量,分析肿物性质与年龄、性别、眼别、部位、病程及肿物大小的相关性,探讨肿物切除后不同情况眼睑组织缺损的手术修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