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方式及启示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众”在社会环境中,往往带有多重消费者的身份,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娱乐方式拥有选择消费的权利。对电影产业来说,必须要与其他娱乐产业争夺消费者,也就是争夺“电影观众”。好莱坞作为电影产业中的龙头,自然深谙电影观众的重要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好莱坞推行类型电影吸引观众,维持大众观众的热情,此时他们关注的观众群体是成年男性。20世纪50年代,由于电视的竞争、人口结构的变化、居住结构的变化,好莱坞流失了大量成年观众,跌出“黄金时代”,开启了自救之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现青少年观众的重要性。青少年观众群在观影频率、票房贡献、舆论宣传等方面,都为好莱坞带来了大量收益。因此,好莱坞开始有意识地培育青少年这一观众群,开发青少年市场的潜力。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方式给电影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收益,对电影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好莱坞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入手,梳理好莱坞发现青少年观众的市场潜力、有意识地培育青少年观众的过程,重点探究21世纪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方法,分析培育青少年观众带来的结果、影响及启示,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21世纪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方式及启示”论文题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过程中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并对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做阐释,为本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背景支撑。第二章在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历史原因。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崛起、没落和重生之路上,观众扮演了重要角色。50年代,电视成为美国家庭的主要娱乐方式,电视行业的崛起让好莱坞失去了大量成年观众。“婴儿潮”让美国达到历史上的生育高峰期,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令好莱坞失去了处于生育期的成年观众。二战后,美国人民的居住结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批中产阶级的居民离开市区,搬往郊区居住,让市区影院流失了大量中产阶级观众。成年观众的流失让好莱坞开始注重青少年市场,到了60、70年代,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群成长为拥有电影消费潜力的青少年,好莱坞开始发掘青少年市场的巨大潜力。第三章以进入21世纪的好莱坞和青少年观众为主体,探究、总结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方法。影片上映前的市场调研和多样化营销的方式,让好莱坞电影的上映信息进入青少年观众群,创造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诱发观影兴趣。通过巨额投资、类型选择、开发IP、明星加盟等方式制作“高概念”电影,则是培育青少年的内容策略。第四章探究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方式带来的结果和影响。在结果方面,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方式让电影类型趋向融合,也导致了市场上影片的类型减少。在影响方面,培育青少年观众为好莱坞带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促进了窗口市场和授权市场的完善、发展,也维持和巩固了好莱坞的全球市场份额;但也导致了片单的多样性降低,限制了成年观众的观影选择权。第五章分析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带来的启示。从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方式、结果、影响可以看到青少年市场的重要性。在我国,青少年逐渐成为电影市场主流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青少年市场潜力,可以借鉴好莱坞的成功经验,重视市场调研,整合营销环节,学习高概念电影的创投优点;但同时也要规避发展高概念影片带来的“电影类型单一化”的缺点。结语部分总结21世纪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要点,关照国内电影产业现状。在新冠疫情情势仍然严峻的当下,推动国内电影产业复苏,关注青少年市场,有利于激发国内电影产业的新活力。
其他文献
“边缘”与坚守,是孙犁晚年的重要特征。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孙犁身上构成一组互为因果的关系:“边缘”是其守住文学理想的方式,坚守的文学理想与文坛的格格不入是他退守书斋、走向“边缘”的主要原因。“边缘”选择既是孙犁现实生活状态的体现,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文学态度。从某种意义来说,“边缘”构成了孙犁特殊的观察点,为其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清醒者。同时,孙犁的“边缘”生存状态由
纵观198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呈现出鲜明的潮流化特征,各种文学思潮流派不断涌现,交错共生。先锋文学以挑战主流的姿态出现,回到文学本身去建立“纯文学”空间。在这样的文学史结论支撑下,学界对先锋文学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文学内部,侧重分析先锋文学的内生力量及其创作内容的上的变革与创新。但先锋文学不止是形式和语言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作家为什么要追新逐异?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什么?为什么是在1980年代
随着空间叙事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兴起,研究者们逐渐把目光聚集到了电影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上。重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导演的关注,重庆电影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导演们对叙事空间的把握与运用。具体而言,重庆电影的空间叙事是指导演对重庆这一叙事空间如何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进而把重庆叙事空间作为推进叙事进程以及叙事表意的重要手段,最终创作出具有强烈的空间叙事属性的艺术作品
“父亲”既是历史变迁中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也是众多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的重要文学形象。作家们在塑造不同的父亲形象时体现出不同的倾向,有的“崇父”,有的“渎父”,有的“审父”、“弑父”,有的“寻父”,等等。余华也有不少小说写到父亲形象,无论是在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还是在转型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他经常选择家庭作为写作的立足点,并借助家庭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来表现“寻父”的主题。当然,余华不只是单纯地
在试图讲述城市空间的延伸与扩展如何影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故事时,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标志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应被纳入讨论范围。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抑制潜在的小汽车交通需求,提高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加速城市人流的快速周转,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自改革开放后被纳入国家规划中,自2004年第一辆单轨列车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至
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MFT)提出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六项基本准则:关爱、公平、自由、权威、忠诚、圣洁,并认为上述道德准则会随着个体的社会化而逐渐内化。当个体需要进行对错判断(即道德判断)时,可以依据这些内化的准则作出快速、自动化的直觉判断。尽管处于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能共享某些道德基础准则,但是不同的群体甚至个人对于特定事情是否是道德的判断可能完全不同
电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在今天,电影如贺拉斯评价诗时说的那样既甜美,又有用。人们注意到了它的道德影响能力并且已经习惯于用“道德”或“不道德”的字眼去评价它。但是赞同用道德评价电影并不意味着应该忽视它作为一种艺术种类的独立价值。电影的道德思考建立在艺术的道德思考之上。从柏拉图开始,西方人逐渐意识到道德与艺术间紧密的联系。受到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等人影响的审美主义者过分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100年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有无数的不畏牺牲、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优秀共产党员,洒下了他们生命的热血,奋斗的汗水。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时代使命。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人民日报》作为连接党和人民的中介,它塑造的共产党员的媒介形象,将是中国千千万万党员学习的模范,也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象征
健身APP作为一种生产和传播大量身体外貌信息的新媒体,不断给女性提供关于“身体美”的社会文化规范,那么长期使用健身APP会不会改变女性对于美丽标准的认知?会不会导致女性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满意?尽管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新媒体的使用对女性的身体意象有消极的影响,但是依然缺少对于健身APP这一新媒体因素的考察。随着健身APP不断的流行,它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健身爱好者必备的移动应用,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使用
苏轼在诗、词、文、书法方面成就斐然。对其书法,历代学者多注目于行书,而对苏轼传世碑刻书法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碑刻作品考略、拓本研究、碑刻书法分期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整理出苏轼传世碑刻105种。按照存在形式与字形大小分为:碑刻铭文70种,主要有《表忠观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齐州真相院舍利塔铭》《赵清献公碑》等传世碑刻名作;题字题名22种,主要有《龙华洞苏轼题名》《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