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性影响日益凸显,而教师通常是影响发生的关键。技术主义主导着教师的技术信念,并造成了教师与技术关系的疏离,带来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技术实践的误区。因此,重新审视教师技术信念并建构教师与信息技术的新关系便极为必要。"信任"是一个跨学科术语。信任除了常被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也偶见于形容人物关系。研究立足媒体等同与技术意向性理论,并结合技术设计与应用实践的典型案例,提出"技术信任"这一概念,并论证技术信任作为人与技术间交互关系理想状态的合理性。基于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技术使用实践,研究认为教师技术信任是一个合理且亟待解释的概念,并将教师技术信任定义为:在教育情境中,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功能、可靠和助益持有积极期望,并愿意且计划使用技术的意图,创造性地利用技术而实现育人主旨的追求。教师技术信任是一种辩证的技术信念,表明教师对技术持有积极期望,同时又警惕技术带来的教学风险。研究以一般信任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理性行动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建构了教师技术信任影响因素模型和教师技术信任作用后效模型,用以解释教师技术信任的要素维度、影响因素与作用后效及其关系。教师技术信任包括技术的功能信念、可靠信念和助益信念三个维度。其中,功能体现为技术提升教师工作效率与绩效方面的潜能,助益体现在技术为教师使用提供及时的帮助,可靠体现为技术在各种应用场合中操作与结果的一贯。教师技术信任影响因素模型假设了教师技术信任成功建立受到三个因素影响,即教师特征,如技术倾向、技术自我效能感、技术风险感知;技术特征,如技术可用性和易用性;以及教师与技术交互情境特征,如学校支持、主观规范等。教师技术信任作用后效模型则假定了教师技术信任能预测教师的技术使用意愿和技术使用行为,如技术持续使用,技术使用频度、使用重点以及使用感受等。为了检验与确认模型的合理性,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具体包括教师个人基本信息、教师技术信任、教师技术信任影响因素、教师技术信任作用后效等四个部分。调查采用现场纸质问卷和网上电子问卷的两种方式,并选择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研究采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汇总与分析所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教师人口学变量与教师技术信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影响因素模型与作用后效模型是合理且有效,即教师特征、技术特征和情境特征显著影响教师技术信任,同时教师技术信任对于教师技术使用意图、使用行为与使用感受等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最后,研究提出了教师技术信任成功建立的三个策略:加强旨在提升教师技术信任素养的教育;促进可信任技术或技术系统的设计;培育学校技术信任文化。三方综合作用将促成教师形成适当且持续的技术信任,并转化为教师主动且创新性的技术使用行动,以此助推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