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构成。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认知因素,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是促进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在个人与国家、社会、家庭、他人关系等方面和谐的基础。而每个公民个体能够具有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意识,并能够做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个体真正实现社会化的标志,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能否取得更大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内涵。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良好的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即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及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良好的公民社会意识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进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转型也引发了传统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进而使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仍在变化之中,在这期间,本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在许多方面、许多领域却出现的严重缺失现象,导致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显露和激化,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者特别关注的理论热点。理论界围绕政府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公民个体社会责任等方面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并基于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政府责任、企业责任、公民责任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和论述较多,而对于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研究和论述,则显不足。近年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围绕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出现的整体缺失现象及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许多学者又逐渐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上来。本选题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在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及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首先对公民、公民社会责任、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并从对公民权利与公民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分析入手,对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及其培养价值进行了理论阐述,归纳了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构成,阐述了我国当前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途径做了探索,以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提出有价值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