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爵士乐时代”的首创者。作为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时期典型的“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他不但体验到“喧嚣的二十年代”——“爵士时代”的表面繁荣,也预感到其好景不长。他的经典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有关一个名字叫盖茨的美国青年的追求美国梦的小说,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美国“爵士乐时代”追求金钱和享乐的潮流,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一战”后,美国经济繁华时期所流行的拜金主义和人的自私与冷漠。犹太裔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乔治·卢卡契在其文艺批评专著《历史小说》中指出,“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菲茨杰拉德的目的是为了向世人展示整个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并力图唤起人们对生存价值的思考及探索。自问世之日起,这部描写普通人至死追求美国梦的小说就一直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的评论中,大家多将注意力放在小说的文本分析、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上,鲜少有人尝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框架下,把乔治·卢卡奇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文学观点与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本文试图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具体而言,主要以两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乔治·卢卡奇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文学观点为指导思想,着重分析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主题及其所运用的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如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旨在反思社会现实和浮华表面下蕴藏的精神危机,被资本主义腐蚀了的人物,以及“美国梦”理想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