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Productivity,简称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累积的有机物数量[2-3],是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有机碳总量和自养呼吸消耗量之差,它不仅直接反映着植被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反映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对大气中CO2的固定能力。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的重要过程。绿色植物接受太阳光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产生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本研究以蒙古高原为主要研究区域,(蒙古国、内蒙古自治区)研究区总面积为274万km~2,研究区地势地貌为:北部和东北部山地较多,南部和西南部戈壁和沙地较多。蒙古高原位于大陆中部,气候恶劣。一年四季中气候和降水不稳定。尤其是近50年来,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自然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土壤破坏、草地退化、荒漠化、沙尘爆等灾害频发。本文以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为基础,采用MODIS/TERRA数据、气象数据(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温度、月太阳总辐射)、地面植被类型分布图,对蒙古高原2000-2010年(4-10月)的植被净第一生产力进行了遥感估算和评估研究,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2000-2010年近十一年间(4-10月)的蒙古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平均净第一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该地区NPP的值自北向南减少,自东北向西南减少的趋势。该地区北部的杭爱山脉、库苏古尔山脉、肯特山脉、大兴安岭、森林草原地区的NPP的值最大,NPP的值达到了400gC/m~2/yr以上。草原地区和农业用地值达到了200-300gC/m~2/yr。自北向南和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的阿尔泰山脉的南部戈壁、南戈壁盟、东隔壁、阿拉善盟的NPP的值在0-100gC/m~2/yr。在有水的区域NPP的值一致。自北向南到蒙古国南部的戈壁为止NPP的值逐渐下降,进入内蒙古境内锡林郭勒盟西部、集宁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NPP的值出现上升趋势,原因是锡林郭勒盟属于草原地区,NPP值达到150-200gC/m~2/yr。黄河流域以及河套平原地区是内蒙古主要的农业地区,耕地覆盖面积广, NPP值达到350-450gC/m~2/yr。蒙古高原东南部大兴安岭南段赤峰市南部的地形复杂,山地较多,森林面积广,降水多,NPP值达到650-750gC/m~2/yr。2.蒙古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平均净第一生产力的时间分布格局来看2000-2010年近十一年(4-10月)以来,总体上变化不明显,NPP总量最大的年份是2002和2010年,值分别达到了0,287Pg C/yr和0,294Pg C/yr (1Pg=1015)。NPP总量最小的年份是2005和2008年,值分别是0,243Pg C/yr和0,244PgC/yr。其余年份NPP值在0,250-0,277Pg C/yr之间。每年4-10月份NPP值在0-979,2gC/m~2/yr之间,整个蒙古高原NPP的平均值在200,8gC/m~2/yr-212,9gC/m~2/yr之间。在11年间NPP的总量在0,243-0,294Pg C/yr之间。蒙古高原植被生长期是4月下旬,在9月末和10月初植被开始枯黄,植被在4-7月份的生长速度快,并在7月份植被生长最好。从8月份开始植被生长逐步退化,最小总量在4月份,值为26.47Pg C/yr,最大总量在7月份,值为162.67Pg C/yr (Pg1012)。植被生长最快的7、8月份的NPP的总量是蒙古高原NPP总量的49.6%。3.由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NPP分布来看,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NPP平均值为777,69gC/m~2/yr,落叶松的NPP平均值为470,61gC/m~2/yr,常绿针叶林和针叶林的NPP平均值为300-364,15gC/m~2/yr,耕地的NPP平均值为466.812gC/m~2/yr,草地和灌丛的NPP平均值分别约232,11gC/m~2/yr和219.81gC/m~2/yr,稀疏植被和戈壁的NPP平均值为最小,只有44,24gC/m~2/yr。森林草原地区、耕地、草原地区和戈壁地区NPP空间分布上有减少趋势。蒙古高原草原的面积广阔,以牧业为主。草原NPP值为3.54x1014gC/yr,占总量的57.07%;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落叶针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落叶松、常绿针叶林和针叶林)的总量为7.4x1013gC/yr,占总量的12.8%。近11年针叶林和常绿针叶林、针叶林和落叶松、耕地的NPP值为有增加趋势。草原、灌丛、低洼性地区和戈壁的NPP值几乎没有变化。而常绿针叶林NPP的值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