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补肺肾三法治疗 COPD稳定期大鼠的远后效应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 评价补肺健脾法、补肺益肾法和益气滋肾法对COPD的疗效及其远后效应,并探讨其作用特点。   2 探讨补肺健脾法、补肺益肾法和益气滋肾法治疗COPD的机制,揭示其远后效应机制。   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肺健脾组、补肺益肾组、益气滋肾组和氨茶碱组,每组 20 只。采用香烟熏吸联合反复细菌感染的方法制作稳定期COPD大鼠模型。于第9周开始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至第20周,半数取材,其余动物正常饲养至第32周,取材。检测大鼠肺功能(TV、PEF、EF50)、外周血中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肺组织病理(支气管管壁厚度、支气管管腔狭窄程度、单位面积肺泡计数和肺泡直径、肺小血管壁厚度)、肺组织 I、III 和 IV 型胶原表达、肺组织 MMP-2、MMP-9 和 TIMP-1表达等。   结果   1 一般情况   模型组大鼠较对照组形体消瘦,精神倦怠,活动减少,进食量、饮水量减少,大便溏薄,垫料潮湿等,3 个中药组(补肺健脾组、补肺益肾组和益气滋肾组,下同)和氨茶碱组可以改善上述变化,其中以补肺健脾组和补肺益肾组尤为明显。各组大鼠的体重随周龄增长逐渐增加。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趋势较对照组缓慢(P>0.05)。3 个中药组和氨茶碱组体重自第 12 周增长趋势较模型组加快,但对照组、模型组、3个中药组和氨茶碱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 肺功能   模型组TV、PEF、EF50水平从第4周开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3 个中药组从 16 周起即可明改善 PEF 和 EF50 水平(P<0.05 或P<0.01),TV 值也从 20 周起明显升高(P<0.05 或 P<0.01);氨茶碱组仅在第 20周和第 28 周时 PEF 值明显升高(P<0.05)。在 32周的观察期间,3个中药组和氨茶碱组间TV、PEF、EF50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3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   第20、32周时,模型组外周血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4 肺脏病理   第20、32周结束时,模型组大鼠支气管壁厚度、支气管狭窄程度、肺泡平均直径以及肺小血管壁增厚等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单位面积肺泡数明显减少(P<0.01),3个中药组及氨茶碱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病理明显减轻(P<0.05或P<0.01);且在第32周时,3个中药组在改善支气管壁厚度、肺泡大小和肺小血管壁增厚方面明显优于氨茶碱组(P<0.01),而中药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5 肺组织Ⅰ、Ⅲ、Ⅳ型胶原   第20、32周结束时,模型组大鼠I、III和IV型胶原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个中药组的I、III和IV型胶原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氨茶碱组在第20周时仅有I型胶原明显降低(P<0.05),在第32周时仅有III型胶原降低(P<0.01);补肺益肾组和益气滋肾组IV 型胶原在第32周时较氨茶碱组明显降低(P<0.05);但3个中药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6 肺组织MMP-9、MMP-2和TIMP-1   第20周结束时,模型组肺组织MMP-2和MMP-9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 TIMP-1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肺健脾组和补肺益肾组肺组织MMP-2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3个中药组和氨茶碱组MMP-9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TIMP-1显著升高(P<0.05或P<0.01)。第32周结束时,与模型组比较, 3个中药组和氨茶碱组肺组织MMP-2、MMP-9的表达降低(P<0.05,P<0.01),TIMP-1显著升高( P<0.05或P<0.01),但各治疗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7 肺组织病理与MMP-2、MMP-9和TIMP-1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支气管壁厚度与MMP-2(r=0.365,P=0.029)、MMP-9(r=0.478, P=0.003)显著正相关,与 TIMP-1 显著负相关(r=-0.497,P=0.002);支气管狭窄程度与MMP-9显著正相关(r=0.532,P=0.001),与TIMP-1显著负相关(r=-0.457,P=0.005);肺泡直径与MMP-2(r=0.469,P=0.004)、MMP-9(r=0.345,P=0.040)显著正相关,与TIMP-1显著负相关(r=-0.571,P=0.000);单位面积肺泡数与TIMP-1显著负相关(r=0.330,P=0.050);血管壁厚度与MMP-2(r=0.474,P=0.003)、MMP-9(r=0.438, P=0.007)显著正相关,与TIMP-1显著负相关(r=-0.604,P=0.000)。   结论   1 补肺健脾方、补肺益肾方和益气滋肾方可以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大鼠一般状况及肺功能、肺组织病理损害,具有显著疗效和远后效应。   2 COPD的小气道和小血管重塑等与MMP-2、MMP-9和TIMP-1的表达密切相关,提示金属基质蛋白酶失衡可能为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3 补肺健脾方、补肺益肾方和益气滋肾方对COPD大鼠具有一定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参与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平衡有关,但三个方剂的作用靶点并不明显,可能与观察指标单一等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RS)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
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直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边界不清楚的炎性反应,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
目的观察复元胶囊含药血清是否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来促进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COL2A1)及蛋白多糖(ACAN)。方法予以不同浓度的复元胶囊含药血清作用于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人软骨瘤细胞株(SW1353)。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筛选最适浓度的复元胶囊含药血清以及最佳作用时间纳入后续实验。体外培养SW1353,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IL-1β
目的:  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观察早期应用“活血通络法”,从络病病因辨证加减通窍活血汤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