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通络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及其对HSP70的影响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i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观察早期应用“活血通络法”,从络病病因辨证加减通窍活血汤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变化,以及结合相关基础研究,探析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将60例发病在24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后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中药组与对照组均进行脑梗死常规二级预防治疗及基础疾病控制,在此基础上,中药组应用活血通络法治疗,对照组予以胞磷胆碱钠片治疗,疗程14天,通过比较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变化方面的差异,评价早期开始应用活血通络法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在疗程结束1个月后进行一次随访,同时完成MoCA量表评分检测,观察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在MoCA积分方面,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MoCA积分均上升(P<0.01),且两组治疗后 MoCA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两组认知能力的疗效评定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中药组与对照组改善认知的短期疗效相当;而在疗程结束1月后随访,两组MoCA积分均较前上升,但是中药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两组认知能力的疗效评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疗效短期预后上优于对照组。对于NIHSS积分的改善,两组NIHSS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1),但是两组治疗后NIHSS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中药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血清HSP70浓度的影响,中药组治疗后血清HSP70浓度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则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说明活血通络法能够提高HSP70的表达。  结论:  1、活血通络法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2、联合中医活血通络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可能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3、论证了“脑络瘀塞”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共性病机;  4、依据中医络病理论辨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可行的;  5、提高HSP70的表达,增强脑细胞抗缺血缺氧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可能是活血通络法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一条作用途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RS)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
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直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边界不清楚的炎性反应,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
目的观察复元胶囊含药血清是否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来促进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COL2A1)及蛋白多糖(ACAN)。方法予以不同浓度的复元胶囊含药血清作用于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人软骨瘤细胞株(SW1353)。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筛选最适浓度的复元胶囊含药血清以及最佳作用时间纳入后续实验。体外培养SW1353,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IL-1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