鲐鱼和蓝点鲅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的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的研究 1.1 应用胃含物法测定鲐鱼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 本研究于2001到2002年间用现场和室内胃含物法,对鲐鱼进行了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 1.1.1在实验条件恒定时,两种方法鲐鱼的最大摄食量和生长呈波浪式变化,其波距比较恒定,约为14d,但波高起伏较大。体重则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且与摄食水平相对应,当最大摄食量上升时,体重增长量即特定生长率也增大,反之则降低。 1.1.2现场和室内模拟条件下的鲐鱼胃排空曲线均可用指数模型加以描述,由该公式可分别求得现场和室内模拟条件下的胃排空率分别为R_t=0.1868 gW.W./100g·h和R_t=0.1233gW.W./100g·h,室内模拟条件下的胃是现场法的近2/3。 1.1.3现场和室内模拟条件下测定的鲐鱼日摄食量分别为C_d=15.60±2.55gW.W./100g.d或69.84±11.42kJ/100g.d和C_d=6.88±4.09gW.W./100g·d或30.83±18.33kJ/100g·d,室内模拟条件下的日摄食量只有现场法的近1/2。 1.1.4现场和室内模拟条件下测定的相对平均日生长量分别为G_d=3.72gW.W./100g·d或30.00kJ/100g.d和G_d=2.43gW.W./100g·d或19.59kJ/100g·d,室内模拟条件下的鲐鱼的生长速率小于现场测定结果。 1.1.5现场和室内测定的鲐鱼生态转换效率分别为Eg=23.85%W.W或42.96%kJ和Eg=35.31%W.W.或63.54%kJ,室内胃含物法测定的鲐鱼生态转换效率要高于现场胃含物法; 1.2不同生理、生态因素对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的的影响 应用室内称重实验法测定和比较了鲐鱼的个体和群体在不同饵料和温度条件下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结果表明: 鲍鱼和蓝点跋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的研究1.2* 不同饵料的影响实验中,R摄食量和特定生长率按照摄食玉筋鱼、摄食枪乌贼、鹰爪糙对虾的的顺序依次减小。摄食这三种饵料,鲍鱼的生态转换效率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不同饵料条件下的生态转换效率: 玉筋鱼:Eg=13.96士2*4%WW或ZI *3士4*8%K.J. 鹰爪糙对虾:Eg=11.39士1.35%WW或23.94上2.83%K.J. 日本枪乌贼:Eg—10.98士2*5%WW或23.28士4.34%K.J.l二二 各参数项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鲍鱼的生长和日摄食量均随温度上升而显著增大;但其生态转换效率变化规律则不同,10.saC时生态转换效率最大,至17厂℃时显著降低,但当温度继续升至25.9℃时,生态转换效率又有所升高:由于在25.9℃实验中使用的始鱼体重显著V。其它温度实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态转换效率: 25.9士0.8”C:Eg==20.23士2刀3%WW或引.35士5.31%K.J. 17.7士2.4OC:Eg=15.86士5刁7%WW或24.57士8*1%K.J. 10.5士1*OC:Eg-33*7士7*1%WW或引.23士10.87%K.J.l二.3集群行为的影响实验中,个体的特定生长率、日摄食量和日生长量均比群体小很多,约为后者的 1/2,而生态转换效率却基本一致。 群体实验:Eg=15.86士5.17%WW或24.57土8*1%K.J. 个体实验:Eg=14.64士0.41%WW或17 *3士0.49%K.J.2蓝点御Scombe。mo。s niphoniHS)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的研究 本研究于2002年用现场胃含物法测定了蓝点跋大小两个群体的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结果表明:二.1 在实验条件恒定时,蓝点跋的最大日摄食量也不是常数值,大、小个体的蓝点跋的最大R摄食量均随时问呈不规则波浪式变化,其波距比较恒定,约为12个1捌,但波高起伏较大:体重则呈波浪式卜升趋势,且与摄食水平相对应,当最大摄食量上升时,体重增长量即特定生长率也增大,反之则降低。 2 始鱼和蓝点锁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的研究2.二蓝点跋胃排空曲线均可用指数模型加以描述,由该公式可分别求得大、小个体的胃排空率分别为 R;-0*8 gw.W丫 *和 R;-0二lgw w/100g卜,大个体蓝点蛾的胃排空率大于小个体。2.3小个体蓝点跋的平均日摄食量为*一9.0615.18gWW/1009·d或40.56i23.19kJ/100g·d,大个体蓝点跋为 C。-7.38t3.84gWW/100g*或 30*4ti7.19kJ/100g*,刁个体蓝点跋日摄食比大个体蓝点账稍大。2.4小个体蓝点跋的相对平均日生长量为 Gd一 3.23gWW /100g*或 16.53kJ/100g刁,大个体蓝点跋为 G。-1.7lgw.W /100g*或 8.24kJ/100g*,小个体蓝点跋的相对日生长量明显高于大个体蓝点贱。2.5对蓝点跋的生态转换效率而言,小个体蓝点跋为 Eg-36刀3%WW或 41.18%kJ,大个体蓝点跋为 Eg-22.12%WW或 23.81%kJ 小个体蓝点跋的生态转换效率要远远大于大个体蓝点跋。3结语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始鱼和蓝点跋的摄食和生长规律都很好地印证了崔奕波门 989)关于鱼类摄食与生?
其他文献
植物性次生物质在植物-害虫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中的一些成分对害虫具有熏蒸、触杀和驱避等作用。水菖蒲Acorus calamusL.是一种常用中药,它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
随着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日趋严重,生产中开大规模使用渔药.为了克服一些常规施药方法存在的问题,九十年代初,人们提出利用活卤虫等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通过食物链由卤虫等转运
本文对坛紫菜生活史中各阶段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坛紫菜生活史各阶段的材料分别用卡诺固定液固定,随后放置明亮处数日,待细胞颜色褪至无色,再用Wittmann的铁矾苏木精染色方法进行
本文通过超速离心的方法从溶藻弧菌中提取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proteins,Omp),经SDS-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后,显示四条清晰的蛋白条带,其分子量分别为35.6kD、39.3kD、
该文从形态学、生化遗传、分子遗传等方面对中国丁鱥的地方群体和引进的捷克丁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以期为中国丁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理论
本试验首先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三个种群形态特征进行判别研究。可数性状分析表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
本试验通过光镜、电镜等手段研究了池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性腺的发育情况,得到了刺参的性腺发育分期,精子发生、卵子发生的过程中生殖细胞及细胞器的变化情
作者从2013年10月8日以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飞久研究员提供的巨藻幼孢子体(Macrocystis pyrifera)为研究对象,设置四个光照强度处理(50,100,150,200μmol/(m2·s)
单环刺螠作为一种名贵的海鲜产品,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对单环刺螠的不断研究吗,其药用价值也不断的展现。在生态方面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为探讨单环刺螠的能量分配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