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日趋严重,生产中开大规模使用渔药.为了克服一些常规施药方法存在的问题,九十年代初,人们提出利用活卤虫等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通过食物链由卤虫等转运到鱼虾体内,从而达到防治疾病效果,即"生物包囊法".这种给药方式具有节省药量、疗效高、操作简便及不易引起水体污染等特点,为水产动物的给药途径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载体,卤虫具有其特殊的优点:本身营养丰富,是鱼虾苗种的优良的饵料;是一种非选择性滤食性动物;对各种理化环境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耐受性等,因而该试验选用卤虫作为研究对象,该文首先利用诺氟沙星对卤虫进行药物强化,研究了药物在卤虫体内的药代学过程,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诺氟沙星在卤虫体内的消除规律,比较了其差异.采用HPLC法为定性定量手段,此方法平均回收率均大于80%,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最低检测限达0.005μg/mL,可以满足药动学分析的要求.结果表明:强化4~8h,卤虫体内的药物含量达到最高,此后卤虫体内药物摄入和排除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温度影响诺氟沙星在卤虫体内半衰期:体长3mm和6mm的卤虫,在4、16、28℃时的半衰期分别为51.33、19.29、18.64h和39.67、13.26、12.6h.研究表明,利用卤虫作为药物载体来进行给药的途径,鱼虾对药物的吸收较快,只要卤虫等的投喂量合适,水产动物的体内就可以达到足量的抑菌浓度,并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可达到预期的疗效,因此利用卤虫作为药物载体来防治对虾的疾病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