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研究初探——以重庆市渝中区滨江开放空间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进入注重发展质量的新阶段,人们需要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环境。这就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对保障城市生态环境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滨水开放空间更以其亲水性、多样性成为了最受关注的开放空间类型。如何建设健康有序、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滨水开放空间成为了我国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国内滨水开放空间的研究多注重小尺度分析,较少从城市尺度分析其空间组织。同时,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山地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一半,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复杂,其滨水开放空间在可达性方面具有特殊性。然而专门针对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研究较少,难以指导其滨水开放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本文以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GIS技术手段,结合城市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等相关分析,对其可达性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现状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指导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布局与设计。   全文共分为5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的缘起、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研究综述。首先界定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概念,其次总结国内外可达性研究概况、可达性影响因素及可达性评价分析方法,而后指出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特殊性,最后介绍重庆渝中区滨江开放空间的历史沿革与类型。   第三章,重庆市渝中区滨江开放空间可达性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从交通、土地利用、自身吸引力三个方面对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进行分析,并借助GIS相关分析功能对其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找出现状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对策研究。根据第三章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存在的不足和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环境危机日益加剧,提倡建筑节能,建造低能耗建筑已经成为每个建筑师都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就学校建筑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创建绿色学校,从小树立
随着世界经济、医疗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银色浪潮”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性议题。在我国,200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老龄化比例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加速,使得人群生活离自然环境越来越遥远,这对人群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环境,并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但
本文从市民公共活动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了当下市民公共活动的特征。并通过对公共活动与城市广场的互动关系研究,指出当下城市广场应当向其本源回归,即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当
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城市管理的日渐成熟,我国各城市对其内部景观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户外广告作为城市内部景观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城市形象,构建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急遽跃入全球化浪潮。南宁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旧城区历经局部改造后呈现出建筑风貌混杂的状况。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巷及建筑的随意拆建、保护不善等原
砖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从一种传统的砌筑材料逐渐转化为框架体系下的填充材料,甚至仅被作为建筑的覆面层材料。尽管砖因自身材料属性限制而在当代建筑中
针对传统思维指导下环库地区的规划建设,出现的一系列水库及环库地区的水文和生态系统问题,以水库自然生态特征为基点和前提,提出转型思维,即设计结合自然的环库地区空间规划策略
平改坡规划就是在建筑结构许可的前提下,将现有的低层或多层平顶楼房改建成坡型屋面,并对外立面进行修整,达到改善住宅性能和建筑物外观视觉效果的房屋修缮行为。平改坡应该
在铁路客运站这个复杂的系统中,站前广场作为铁路客运站与城市相结合的重要媒介,承担着衔接多种交通方式换乘、保证客流顺利集散的任务,对确保整个铁路客运站系统的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