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病基因突变检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yche_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包括检测中国斑驳病患者基因的突变位点,探讨人类斑驳病发病的分子遗传机制;比较国内外斑驳病c-kit基因突变位点的异同;同时分析中国斑驳病患者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先证者第11、12、14和18号外显子直接测序结果与Genebank所公布的c-kit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但第13号外显子第1990位与1991位碱基之间插入了24bp的片段,序列为atcacatg aatattgtgaatctac,此种突变为移码突变,导致插入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发生改变.该移码突变导致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都发生了改变.而40例健康对照组未见此突变.这一突变可能导致c-kit基因编码的细胞表面受体即酪氨酸酶的细胞内活性区域的功能发生了改变,造成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结合后的信号传导功能减弱,使黑色素细胞增值功能抑制使其从神经脊迁移到外胚层时发生障碍,导致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1、比较真菌多点接种培养法和传统的真菌镜检和点植培养法对甲真菌病病原真菌的检出率.2、探讨真菌多点接种培养法判断非皮肤癣菌致病性的可行性,寻找一种能够简便准确
无肝期不使用VVB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氧供、氧耗变化.在控制容量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帮助下血流动力学指标、氧供、氧耗指标及张力计胃管指标的变化幅度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之
目的 建立大鼠马桑内酯(Coriaria lactone,CL)点燃模型,给予不同类型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检查行为学及脑电图验证其具有耐药性,研究与产生耐药性相关的蛋白:P-糖蛋白(P-glycopr
目的:研究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转化生长因子β 1、下游抑制因子Smad7及核内调节因子Stat3的表达变化及西比灵对它们的影响.结论:1、正常沙鼠脑组织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达
【摘要】目的 了解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从1990年1月至2003年7月间,共收治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103例,对103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纵隔生殖
背景:急性继发性腹膜炎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内源性炎症连锁反应,可以导致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继而发展成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使病情更益复杂和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因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ICVD的神经损伤及细胞死亡机制一直是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研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09例曾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病人,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进行血尿酸测定。结果:冠状动脉正常组与病变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