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道德知行观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815117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后期的成熟形态,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其思想获得了明清统治者的认可,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理论。朱熹生活的南宋初年,南宋政权内忧外患,外有金军的步步紧逼,内有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在经济上,商业的繁荣,造成了人们对私利的盲目追逐。在这样的形势下,朱熹力图修复封建道德体系,指导人们的行为。对于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朱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德知行观。“知”与“行”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先秦时期,孔子、荀子等人就对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两宋时期,程颐、程颢对“知行”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朱熹在吸收儒家有关“知行”的思想,又借鉴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道德知行观。在朱熹的知行观中,“知”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尤其是指人们的道德知识,而“行”主要是指人们依据道德认识所进行的道德实践。关于“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朱熹分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对于先后关系,朱熹认为知在先,行在后。必须要先获得道德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践履。“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知在先,行在后在朱熹看来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对于轻重关系,朱熹认为行为重,知为轻。虽然道德践履要依赖于道德知识,但是朱熹并不认为道德知识更重要。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的践行,一日都不可以偏废。“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这样朱熹就把“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清楚的确定为“知在先,行为重”。在朱熹眼中,虽然知与行有先后、轻重之分,二者却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知与行相结合是朱熹道德知行观的总原则。“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熹把知与行的关系比作目与足,没有道德知识的指导,就无法正确的进行道德实践,而没有道德实践,道德规范就无法得到实现,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朱熹的知行观对后世影响深远,陈淳、罗钦顺等人都继承并发展了知与行相互促进的思想,而王守仁则在对朱熹知行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研究朱熹的道德知行观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其他文献
为配合大兴安岭地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需要大致搞清大兴安岭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但因大兴安岭地区目前没有完整的水文件地质系列图件。为填补这一空白特以外倭勒
一、时时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许多学生在阅读时.习惯于发出每一个单词的读音,有的学生虽然没有读出声来,但
本文试验研究了机制砂的材料特性,分析了机制砂在我国的生产与应用现状,并提出了机制砂在混凝土中应用应考虑的石粉含量、配合比设计思想、机制砂生产技术、品质管理、科学研究
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医护实训中心为例,整合实训室和设备等资产,合理配置实训资源,并将其功能定位为学生实训教学场所、实训师资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资源共享中心、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非常高地致死和致残率,也可以是溶栓或抗凝药物之后出血的并发症。CT发现的溶栓后HT发生率为6~43%,而磁共振的发现率则高达48%2;
<正>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已经被列为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那么什么是情感态度呢?它是指兴趣、自信、动机、意志
合作精神在当前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却很少谈及合作精神,在活动安排和学习上也很少组队进行合作。这一方面的缺陷造成了学生长大以后难以互相合作。本文从
便民菜市场是城市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民菜市场的建设是事关市民的生活质量,事关城市文明度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如
本文从泛媒介的时代背景出发,立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探讨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表述了我对课程的一种理解和把握,对课程与课程资源关系的认识,以及我对语文的一种全新阐释
节能减排是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已有时日,近年来更是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约束性指标,但节能形势的严峻性依然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