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运转失灵严重束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上下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作了艰苦的摸索和实践。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的经济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体制和机制;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党和国家新经济政策的不断演进,使中国的媒介获得了走向市场的土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媒介从单纯的“党和人民的喉舌”机构向信息传播机构的转化不断与媒介的产业化相伴发生,并且成为了媒介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进行过两次新闻改革,第一次是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之后,以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革为标志;另一次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历史上时间最长,改革范围最广,迄今仍持续进行着的的新闻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营管理变革,如出版系列报纸,自办发行,扩大广告业务,更新部分设备,以及扩大许多非本业经营项目等。有些变革对中国媒体走向商业化和集团化具有积极的影响,有些变革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暂时搁浅。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得出五个结论。 1.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的新闻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营分配的制度的改革,少部分涉及采编运作制度的改革,从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极少。 2.中国报业创收收入主要靠发行、广告和多种经营这三种,尤其是广告收入是目前中国报业主要财源,至1997年占报社收入的60%,中国政府希望到2010年,广告收入能提高到70%,报社多种经营由于是非本业经济和缺乏人才,以及体制限制,多数报社的多种经营项目不是达到规模经济,处于亏损状况可能高达七成。中国报社的经验告诉我们,除非报社有万全准备,否则投入非本业经济,可能绝大数是会亏本的。目前政府要求国有报社自2000年起要自负盈亏,中国主要报业集团的作法,多是自办发行,希望能提高自费报,增加发行数量,带动广告收入,多方增加收入。 3.一般而言,国家在逐渐减少对报社财政拨款后,各报社必须走上商业化的道路,而为增加创收,各报社商业化的走向将越趋向市场经济,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报社也势必走向集团化的道路;只要报社走向商业化、集团化,在经济上将越独立,将创造中国报社走向新闻自由的必要条件。中国报社走向报业集团化,其运作不无与其现行制度产生矛盾。例如报业集团如何面对政府的行政干预、主报与子报子刊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位?主报是否有权支配附属单位的大部分利润等。报业集团化就是国家要逐步摆脱对媒体担负的经济责任,并维持其政治控制,所以新闻自由化的理想,仍有一段长路要走。 4.中国报纸在互联网冲击下,为避免被淘汰,也纷纷开设新闻网站。据统计,报纸上网的达到上千家,而且数目还一直在增长。不过,大多数的报纸的新闻网站,因为投资或报社领导重视不够,大多是把报纸版面新闻照搬上网页而已,除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较大的网站外,很少有滚动新闻,只能称为报纸的电子版。目前,国家为规范网络新闻,正积极制定新的新闻法规,同时为争回网络新闻的发言权,也规划五家中央级新闻网站作为中国重要的新闻入口网站。中国媒体看到了未来网路的征重要性,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但在反映上,受政策和财力的限制,大多数新闻网站都尚处于“未开发”状态。 5.随着中国加入w TO,国外传媒资本将逐渐进入中国,西方的传媒产业己经是一种发育成熟的产业,形成了一批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世界知名传媒集团。一旦这些传媒进入中国,利用其品牌优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抢占市场。要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媒体必须要充分利用加入世贸后的保护期,培育和发展报业产业,从管理模式、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等方面提高自己,实现集团化、产业化、多元化经营,以增强中国媒体与国外媒体抗衡的实力。此外,中国政府还将在政策的制定、实施节奏的控制上逐步实现中国媒体与国际水平的平稳接轨。 6.21世纪,中国将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在更为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中国报纸的地位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大报的“霸主”地位将被进一步削弱,面对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的挑战,中国报纸的生存环境将更加严峻。而随着媒体竞争的有序化,强大的报纸将向集团化方向顺利发展。同时,报纸将进一步在内容上和服务形式上为读者着想,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也将日趋多样化和高科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