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哇水电站Ⅶ号堆积体稳定性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n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位于金沙江上游的拉哇水电站左岸下游的Ⅶ号堆积体作为研究对象,其为该工程区域内最大的堆积体,总量约2720万m3;通过对该工程前期勘察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为它的整体稳定状况、地质构造、边坡变形机理对拉哇水电站的坝址、坝型选择及永久建筑物的布置,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其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对稳定性进行详细地分析计算,并按照规范标准作出评判,将会对拉哇水电站的建设和长期安全运营起到重要作用。现将所做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在拉哇水电站工程前期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 Ⅶ 号堆积体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变形机制,并对现有地质资料与同类型工程参数进行整理汇总,得到建立计算模型所需要的岩层地质参数;(2)本文中的二维计算方法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选取的三个典型地质剖面在三种工况下的整体、沿滑动带上、下层和表层局部进行稳定计算,利用Slide软件、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并就内摩擦角与粘聚力对滑动带的安全稳定性的影响做了敏感性分析;(3)本文使用ANSYS软件,对所选三个剖面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得出三个剖面整体、滑动带在三种工况下的应力特征、应变特征、变形特征及矢量特征相关结果,并分析比较、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判;同时对滑动带的稳定用强度折减法计算;(4)对 Ⅶ 号堆积体,采用多种方法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计算工况下得到的稳定系数值均大于规范允许安全值,其整体稳定状况较好,局部表层小范围可能发生浅层滑动,需要加强监测。
其他文献
新核素合成扩展了核素图,丰质子重核合成是其重要研究部分。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合成重核或超重核可理解为三阶段,即俘获阶段、熔合阶段、存活阶段,本文重点研究存活阶段。本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各国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传统的WTO规则已经无法满足各国更高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积极推进多边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优惠贸易协定的数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不仅如此,贸易协定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化,涵盖了除关税自由化以外更多的政策领域。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在迅猛发展,过去我国以吸引外资为战略目标,但自2001年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并伴随着“一带一
蛋白质天冬酰胺连接的糖基化(N-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途径。在真核生物中,N-糖基化修饰起始于内质网,首先在磷酸多萜醇上合成寡糖链,然后由寡糖基转移酶(Olig
基于高电荷态离子与微孔膜相互作用在纳米微束及其它技术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近十几年来人们大量开展了高电荷态离子在微孔膜中输运机制的实验和理论工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方式虽然逐渐增多,但在将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卫生填埋依然会是主要且不可或缺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本文从岩土工程的角度出发,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垃圾填埋场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降解特性和工程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本次试验选取西安市城市生活垃圾配比,通过人工配制城市生活垃圾试样,并每隔一定时间测量试样在降解过程中的渗滤液
PiggyBac(PB)转座子是来源于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TTAA型转座子。PB转座子系统可作为一种插入型突变工具,应用于多种真核细胞中。传统突变方法包括紫外诱变和化学诱变
随着人们对沙尘暴研究的日益深入,沙尘暴中电场的存在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并且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目前对风沙电场的研究工作主要还局限于近地表附近。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一种重要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血脂、增强视力、促进脑细胞发育等生理功效,广泛用于食品医药行业。海洋真菌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是商
电子商务不断发展进程中,快递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并伴随着庞大的快递包装总耗量。考虑到目前国内尚且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快递包装回收体系,部分快递包装被作为生活垃圾予以处理,尤其是人员密集区域,“快递垃圾”污染问题更为严重。相应的,如果这些“快递垃圾”未能够得到合理处置,除了将会对资源及环境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将会对现有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先进发展理念造成较大的冲击。所以,社会各界对如何做好快递包装回收予以了很
石油在开采和炼制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油污泥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采用双循环流化床油泥热解-残渣燃烧工艺不仅可以回收其中的油气资源,热解产生的固态残渣还可以作为燃料直接进入燃烧炉燃烧为固体热载体提供能量,加热后的固体热载体又可返回热解炉内继续热解油泥,从而降低了整个热解系统能耗,防止二次污染产生,实现含油污泥资源利用和深度处理。为此本论文开展了含油污泥循环流化床热解相关基础研究。首先,利用工业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