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断走向成熟以及经济大环境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投资业务渗入到房地产行业。出于能够正确评估企业价值,更准确了解企业房地产投资业务的目的,投资者对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信息提出了更高的会计质量要求。财政部将投资性房地产从固定资产中剥离出来,成立为一个单独的科目,规范其初始确认、后续计量、相关记录和报告等内容,旨在希望准确反映出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情况从而可以了解企业的综合实力。对于后续计量,允许企业自主地进行选择,而选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将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和后果,同时在进行选择时,仍需要考虑其他诸多的因素,所以,该会计政策的选择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对其选择的研究存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截止2016年1月底,沪深两个证券交易市场合计有1194家上市公司发布当年年度业绩预告,其中60%以上的企业预计全年业绩增幅不低于10倍,而GF家用公司更是预计增幅30倍之多。但通过GF家用公司近7年的经营来看,其曾经在两个连续的会计年度内净利润为负,且被证券交易所注以“*ST”的帽子,为何突然间就业绩猛增,并且成功脱帽,更是敢预计30倍的业绩增幅,这些都是讨论的重点。本文采用理论梳理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GF家用公司作为探讨对象,从资产规模和模式变更两方面分析其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选择过程。之后结合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和投资性房地产研究的成果,探究选择变更背后的原因。然后,从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等方面作为切入点量化分析计量模式转变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综合过程的分析,总结企业进行会计政策衡量时需注意的方面,分三点:(1)立足自身,不盲目跟从;(2)加强实力,不惧风险;(3)把握环境,适应变化。最后针对如何更好的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及运用,提出四点建议:(1)降低计量和评估方面的选用成本;(2)改善企业对比及评价方面的标准;(3)细化准则操作流程提升可操作性;(4)提高职业人员素养及职业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