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脑钠肽与川崎病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_ju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表达情况,探讨iNOS和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及其冠脉损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为KD及其冠脉损害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8年1月期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60例KD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KD患儿分为两组,冠脉损害组(AC组)24例,冠脉无损害组(NAC组)36例。同时选择发热患儿30例(除外KD)为发热组(F组),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正常对照组(N组),采集各组血清(其中冠脉损害组分别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水平,NOS试剂盒检测血清iNOS水平,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BNP浓度。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KD冠脉损害组、冠脉无损害组NO、iNOS水平分别为191.67+16.94μmol/L、44.54±7.83 U/ml和153.19±17.18μmol/L、31.47±7.48 U/ml,均明显高于发热对照组(依次为125.22±16.96μmol/L、20.49±6.57U/ml)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93.49±16.64μmol/L、10.82±4.93 U/ml)(P值均<0.01),其中冠脉损害组升高更为明显与冠脉无损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热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各组血清BNP浓度值呈偏态分布,数值经对数转化后,LogBNP呈正态分布。冠脉损害组、冠脉无损害组LogBNP水平分别为2.59±0.26 pe/ml和1.65±0.21pg/ml,与发热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9±0.23pg/ml和1.36±0.24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发热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KD冠脉损害组分别测定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NO、iNOS、BNP浓度。恢复期NO、iNOS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BNP浓度较急性期明显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4)相关分析结果: KD急性期血清NO、iNOS水平与LogBNP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6,0.526,P<0.01,n=60);NO与iNOS水平呈正相关(r=0.545,P<0.01,n=60)。   结论:   1、血清NO、iNOS水平在:KD急性期显著升高,冠脉损害的患儿升高更为明显,在疾病恢复期明显下降。NO、iNOS可能参与了KD血管炎及其冠脉损害的发生发展。   2、KD患儿:BNP水平的改变主要与KD急性期的病理生理有关,其急性期的升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可作为KD患儿冠脉损害的生化标志物之一。
其他文献
背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治疗以糖皮质激素、
目的:将斯金纳教学理论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形成统一的健康教育程序和方法,分析及评价这种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出院后身心状态的影响,为今后临床制定有效的肿瘤P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