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中,把提高就业列为国家战略,千方百计地实施促进就业政策。在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阐述全年工作部署和工作任务时,多达26次提到就业。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其中,衰退型城市包含阜新、抚顺、大兴安岭地区、东川等67个城市。资源衰退型城市由于资源耗尽,导致城市经济落后,民生问题突出,又因城市转型动力不足,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1]。因此,解决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就业问题,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对于保障人们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实现资源衰退型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全国典型的资源衰退型城市之一,昆明市东川区作为研究对象,东川区是全国第一个因资源衰退而撤市设区,又是中国唯一设立“再就业零税区”的地区。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统计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以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正义理论及凯恩斯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资源衰退型城市、就业与失业、社会保障等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东川区的兴衰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利用统计数据的方法,揭示东川区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同时,借鉴学习国外资源衰退型城市促进就业的经验,结合东川区就业难点与重点,从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政策、增强就业援助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资源衰退型城市充分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研究发现,资源衰退型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再就业艰难、贫困人口增多等特点。资源衰退型城市积极将产业结构转型与扩大就业协调发展,构建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同时,鼓励一批形式多样的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帮助缓解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就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