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二溴水杨醛席夫碱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分析应用研究

来源 :桂林工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m9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3,5-二溴水杨醛和各类含伯氨基的化合物合成6种不同类型的席夫碱配体及配合物,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在分析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合成了3,5-二溴水杨醛缩甲萘胺席夫碱(L1),以其为配体,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将其与铜、镍、钴等过渡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反应,培养出了三个单晶:Cu(L1)2 (phen)、Ni(L1)2、Co(L1)2 (DMF)2。进行了一系列表征表明三个配合物均属单斜晶系,Cu(L1)2(phen)属C2/c空间群,中心离子呈六配位结构,Ni(L1)2属P2(1)/n空间群,中心离子呈四配位结构,Co(L1)2 (DMF)2 属P2(1)/c空间群,中心离子呈六配位。 采用溶液合成法,合成了3,5-二溴水杨醛缩邻氨基苯硫酚席夫碱(L2),以其为配体与醋酸镍水溶液,培养出了两个单晶: (L2)2、Ni(L2)2 (DMF)。进行了一系列表征表明(L2)2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Ni(L2)2(DMF)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中心金属离子呈六配位结构。 采用“一锅”溶液合成法,在合成3,5-二溴水杨醛缩门冬氨酸的基础上,直接滴加铜离子进行配位反应,培养出了一个单晶:[Cu(L3)(DMF)2]H2O。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Cu(L3)(DMF)2]H2O。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中心金属离子呈六配位结构。 利用配体L1(DBSNAP),建立了测定土壤中的微量Au(Ⅲ)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pH 5.0~7.0范围内,DBSNAP能发荧光,λ=324nm/412nm·Au(Ⅲ)的浓度在0.40~2.80g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下限为0.07μg/mL。本法不仅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而且操作简便。 利用配体L2(DBSAB),建立了测定铜(Ⅱ)的可见分光光度法。在pH=4.0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铜(Ⅱ)与DBSAB发生灵敏的显色反应,在0~96μg/10mL范围内符合朗波比尔定律,相关系数r=0.9981。该法已应用于生物样绿豆和人发中铜(Ⅱ)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小分子3,5-二溴水杨醛缩牛磺酸席夫碱为荧光探针,在pH=3.20的环境中,研究了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相互作用机理,得出表观猝灭常数Kq=7.3×1011,荧光给体.受体间距离r=3.67nm,认为席夫碱小分子与牛血清蛋白质分子间为非辐射能量转移。
其他文献
本文应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DEV)表征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和基于预测的变量选择与模型化方法(VSMP)选择最佳描述子,建立了具有较高预测能力的生物富集因子(BCF)和MEDV描
本论文结合目前金属以及非金属材料最前沿的制备技术,借鉴纳米铸造的手段,探索新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尝试将金属催化剂制备成大比表面,易回收,同时方便介质传输的新型高效催化剂,并
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性能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材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裂纹等损伤,进而导致使用寿命缩短并产生安全隐患,在此背景下,自修复材料应运而生。基于主客体化学的自修复材料具有制备灵活、修复条件温和、可多次修复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基于主客体化学的自修复材料研究工作大多集中于自修复水凝胶功能材料,此类材料力学性能极低,无法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环氧树脂作为
随着功能性配合物的合成及研究的进展,具有光、电、磁等特性的配合物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化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论文围绕该热点,选用四氮大环及1,2,4-三
本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酞菁及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发展历史、结构、性质及应用领域。同时对本论文的测定对象一蛋白质的研究进展及本论文中运用到的光散射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提高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反应结束后并不消耗的物质,它在化学工业和现在最热门的纳米材料制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纳米催化剂,其表面原子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