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金属组装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结合目前金属以及非金属材料最前沿的制备技术,借鉴纳米铸造的手段,探索新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尝试将金属催化剂制备成大比表面,易回收,同时方便介质传输的新型高效催化剂,并深入研究其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本论文采用不同途径合成了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并深入研究形貌与结构的关系,为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全文围绕上述目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利用活性晶种Pd引发化学镀的方法将金属镍沉积在功能化的介孔分子筛SBA-15孔道内,根据反向复制原理,除去模板后,成功的制备出有序阵列结构的介孔金属Ni催化剂。研究表明,由于材料巨大的表面积赋予了该催化剂高活性,同时多晶的结构使得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 (2)通过化学置换的方法,调节分散剂PVP的浓度,制备出尺寸可控的均匀空壳Ni-Pt球,并考察了其催化性能与其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该类催化剂比普通方法制备的合金纳米颗粒催化剂性能优越,这主要归因于其较大的比表面和特殊的界面结构。同时,该材料是亚微米尺寸的,使得催化剂的回收和处理容易,套用次数大大增加。此外,本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可以发展为一般的方法并应用到其它合金的纳米材料的合成中。 (3)拓展了纳米Ni-Pt空壳球的应用,将7~8nm的空壳球表面改性,与载体表面功能化基团形成非共价键作用,成功地将空壳球负载到介孔FDU-12载体的孔道中。研究表明,与普通无规则孔道载体相比,由于载体孔道的限域作用可以防止催化剂的流失,同时发挥了该类催化剂优越的催化性能。 本论文通过XRD、BET、TEM、SEM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表征,详细讨论了不同材料的形成机理,并通过XPS、SAED等相关表征进一步研究了了材料的表面性质,同时利用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催化加氢为探针反应探讨了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新型的纳米组装体系的大比表面的金属催化剂催化性能明显优于普通催化剂,这主要归因于更多的活性位的暴露,同时表面多孔的结构更加方便介质的传输和扩散,此外催化剂颗粒具有较大的宏观尺寸,在催化剂回收和处理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防止催化剂流失。实验结果证明该类催化剂是一种高效催化剂。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无机盐可以在生物细胞壁上沉积,并形成纳米结构材料的现象、生物矿化理论及硅营养的生物学作用,选择了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根霉菌为模板,人工条件下分别施以正硅
近年来,碳纳米管一直是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碳纳米管由于自身的诸多优点如,奇特的电学性质、大的比表面积和长径比、特殊的吸附特性以及强的力学性能等,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物理、
穗花马先蒿(Pedicularis spicata),属玄参科马先蒿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近年来,有关穗花马先蒿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已有报道,但关于穗花马先蒿杀虫活
论文分别采用直接沉淀-水热法和均相沉淀法合成了Al取代α-型Ni(OH)2(Al-α-Ni(OH)2)碱性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表明,采用直接沉淀-水热法制备的18.3%Al取代的α-Ni(OH)2的比
本文应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DEV)表征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和基于预测的变量选择与模型化方法(VSMP)选择最佳描述子,建立了具有较高预测能力的生物富集因子(BCF)和MEDV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