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戎所著的《狼图腾》是一本以蒙古狼为核心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陈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内蒙古额伦草原的插队经历。作者通过对内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观及蒙古狼的描写,生动再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图腾,表达了作者对“狼图腾”的赞扬与推崇。鲜明的中国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描写,使本书成为一道“文化大餐”。自2004年公开发行以来,本书引起国内外巨大轰动,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008年,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的英译本问世,并在全球大量发行。由于葛先生的出色翻译,本书荣获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葛浩文先生已成功翻译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其中,正是他的杰出翻译帮助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开创了中国文学新纪元。1994年,著名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研究文化翻译时提出了“第三空间”理论。在后殖民语境下,西方强势文化企图对第三世界弱势文化进行文化殖民;相反,弱势文化也在不断追求文化平等,努力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第三空间”理论为强势与弱势文化开辟了公平交流的平台,在“第三空间”内,可以通过“杂合”、“异化”等策略保留弱势文化特色,进而逐渐实现文化身份的建构。在“第三空间”理论框架下,本文抽样选取英汉版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英译本中源语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作者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流现状,提出弱势文化身份建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次以张裕禾及钱林森对文化身份的定义为标准、以《狼图腾》为个案,分别从价值体系、语言体系、家庭体制、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五个层面选取100个文化负载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得知,在对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葛浩文先生注重创设“第三空间”,使用“杂合”、异化、直译加注、音译等策略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对源语文化身份进行了积极建构。葛浩文在“第三空间”理论下对《狼图腾》的成功翻译为广大译者进行文化翻译提供了良好借鉴,并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决不能局限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相反,“第三空间”理论应该被应用到文化交流的各个层面,并最终构建全方位的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