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蚱总科昆虫隶属直翅目蝗亚目,与蚤蝼总科均属蝗亚目的原始类群,目前已知约270属1500余种,国内学者将其分为7个亚科。蚱类昆虫体型较小,属植食性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等潮湿地区,某些种类可以作为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由于缺少蚱总科阶元的分子数据,目前与之相关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仍停留在形态学或单个、少数基因上,而从线粒体基因组整体水平上进行蚱总科相关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通过采用Illumina和Sanger测序技术,获得了元宝山波蚱(Bolivaritettix yuanbaoshanensis),尖翅狭顶蚱(Systolederus spicupennis)和锡金波蚱(Bolivarieettix sikkinensis)线粒体基因组近似全序列,并根据日本蚱和秦岭台蚱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上述三种新测定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注释。联合其他27种直翅目昆虫相关数据,对蝗亚目线粒体基因组各基因及位点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最后对蝗亚目昆虫各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建。此外,通过测序19种蚱昆虫28SrRNAD2区的基因序列,对蚱总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已测得的元宝山波蚱、尖翅狭顶蚱和锡金波蚱的线粒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4,905 bp,15,141 bp,14,908 bp。相关数据结果显示:三个物种均存在trnK/trnD倒位现象;各基因特别是第三位点AT含量较高且多为碱基T偏斜;三个物种的tRNA二级结构基本一致,具有差异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可变环、TψC环和DHC环区域,多为碱基转换形式;三个物种的rRNA二级结构基本一致,具有差异的区域主要集中在5’端;2.8种蚱总科与蝗亚目的其他三个总科的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蚱总科昆虫线粒体DNA长度较短,主要体现在控制区和PCGs水平上,rrnL和基因间隔区的长度在种间水平上变化较大;蝗亚目蛋白编码基因及其第三位点的AT%和AT-skew值多呈反比关系;蝗亚目N链基因具有碱基T和碱基C偏向性,而J链具有碱基G偏向性;在构成编码蛋白的氨基酸中,其种类多为疏水性氨基酸;蝗亚目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多数长度较短基因重叠区,而基因间隔区长度变化较大,并在蚱总科中发现一段与其他蝗亚目昆虫不同的保守序列片段[ATTTCTTTT];蚱总科昆虫的trnAsp、trnGly、trnIle、trnLys和trnCys二级结构的TΨC环比其他科昆虫小;同时,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蚱总科昆虫在一些tRNAs中存在特殊保守序列;此外,与其他科物种不同,蚱总科物种的控制区中部无[TA]n结构,两段也无明显的 T-stretch 区域;3.利用28种直翅目昆虫,以及2种螽亚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分别使用ML和BI法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支持蚱总科的单系性。波蚱属和瘤蚱属、蚱属和微翅蚱属分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使用28S rRNA D2区部分序列构建的蚱总科系统发育树均不支持蚱科,短翼蚱科和刺翼蚱科的单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