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对东直门医院病例的收集,将符合条件的157名患者根据其主诉及舌苔脉象辨证分型为以下五种中医证型:湿热蕴结证、痰湿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本文通过分析5种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在客观指标上的差异性,来探讨中医证型在客观指标上的分布规律,从而在临床上辨证论治时除考虑患者舌苔脉象的同时,结合患者的客观检查指标,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以问卷形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调查,共收集合格病例157例,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舌脉体征、肝功、血脂、空腹血糖、病情严重程度等,通过辨证论治分型为湿热蕴结证、痰湿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5种中医证型,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在一般资料、肝功、血糖、血脂及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分布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在年龄上,所收集157名患者中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68岁,平均年龄为53.32岁。在51-60岁时男女发病率均达到高峰,占总患者的42.68%。男女发病率呈显著差异的是在50岁,在此之前,男性发病率明显大于女性,而在这个年龄段以后,女性临床发病率则大于男性。在体质量指数上,本病患者BMI在24-28之间的人数最多,达到54.14%,BMI超过28的肥胖人数占22.92%,以痰湿互结证最为明显。在病程上,大部分集中在0-5年,其中病程在3-5年的占49.68%,以湿热蕴结证、痰湿中阻证居多。在中医证型上,辨证分型为湿热蕴结证、痰湿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5种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型(3].85%)最为常见。2.严重程度方面:不同的辩证分型在疾病严重程度上分布有差异(P<0.05)。本病轻度脂肪肝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3.89%,以湿热蕴结证所占比例最大。痰瘀互结证患者大部分是重度脂肪肝。经统计学分析,病程同脂肪肝严重程度方面无线性相关性,不能认为病程越长脂肪肝分度越重。3.血糖血脂方面,各中医证型在空腹血糖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血脂方面,各中医证型在TC上分布有差异,以痰湿中阻证中升高最为显著,各中医证型在TG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4.肝功方面,伴有代谢综合征的脂肪肝患者肝功升高水平要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各中医证型之间的肝功能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痰瘀互结证的ALT、AST受损最为明显,痰湿中阻型的ALT受损水平要高于肝肾阴虚型,湿热蕴结证肝功能受损程度较轻。结论:在5种中医证型中,以湿热蕴结证在临床上最为多见;不同中医证型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患者年龄比其他证型年龄偏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总体以女性居多,在50-60岁发病年龄达到高峰;在病程方面,湿热蕴结证及痰湿中阻证病程较短,集中在3-5年,肝肾阴虚证及痰瘀互结证病人的病程同其他证型比较相对较长;在病情轻重方面,在本病严重程度分级方面,从重到轻依次为:痰瘀互结证、痰湿中阻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本调查尚未得出病程越久病情越严重的结论;在BMI指数上,以痰湿中阻证的体质量指数最大;在甘油三酯方面,各组证型无差异。在胆固醇方面,以痰湿中阻证的胆固醇指标升高程度最为明显;在肝功能方面,以痰瘀互结证肝功受损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