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这本书,各国读者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其英译本一经发行,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大量引用中国典故是习近平总书记演讲风格一个特点,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典故英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外国读者对于本书的理解。本文选取官方英译本中的典故翻译为研究对象,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框架,研究译者采用怎样的翻译方法促进典故在译文中实现功能对等。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奈达提出。他指出翻译应在译文中从语义到语体实现最自然贴切的对等。目标语读者应以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译者的目标是准确传递原文内涵,如果原文形式阻碍目标语读者理解,译者可以改变原文形式来传递内涵。本论文作者首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105个典故的语言形式和在文中的功能进行阐述,并按照翻译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运用直译法进行翻译的典故24个,省译法6个,增译法75个,其中用增译法进行翻译的典故数量占总数的70%以上,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进而作者将运用增译法的75个典故按照增译成分进一步分为五类,即增主语,增衔接形式,增解释,增背景信息,和增修饰词,并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对例子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从功能对等视角来看,通过增加主语、衔接形式、解释、背景信息和修饰词,译文在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原文中典故的内涵,进而使译入语读者了解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译文中的典故基本达到了其在原文中同样的功能。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典故多为晦涩难懂的中国古诗词,但译文侧重于适当地增加成分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特点。这样的翻译可以更好地满足目的语读者对于语言和文化的要求,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中国古诗词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政治文本英译中典故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