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Fu Sheng Liu J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Linguist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篇章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它将语篇看作是交际活动,强调翻译在语篇和交际层面的对等。他们认为,翻译中传递的是原文的语言含义和交际功能,只有语篇特征的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信息性、情境性、互文性和可接受性)都得到满足,语篇的交际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果受到语篇特征理论指导,产生的译文会更好地与原文在语篇和交际层面上达到对等。   《浮牛六记》,作为饱含中国文化的文学经典,其自传体散文的形式、真诚率真的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它在现代自出版之初就广受读者欢迎,获得极高评价。1935年和1983年,林语堂和白伦、江素惠先后将其翻译成英文,两个英译本后来分别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和企鹅出版社出版,都获得了极大成功,吸引了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文化及文化词的翻译、美学、语言特征与译者主体性。   在此背景下,论文尝试从篇章语言学角度,以语篇特征的七项标准为理论框架,对《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希望通过对比分析来发现两译本在语篇特征七标准方面所存在的异同、差异的原因、以及对翻译有何启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为对比研究与定性文本分析。   研究发现,两个英译本都符合语篇特征的七项标准,具备良好的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信息性、情境性、互文性和可接受性;但是也存在以下三个差异:一是对信息性的程度把握不同。林译本传达了原文的基本含义;而白伦、江素惠译本通过添加注释、附录等方法,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相关文化信息,因此信息性更高。二是对互文性的侧重不同。林译本通过归化的翻译方法,与目的语保持了良好的互文性;而白伦、江素惠译本多通过采用异化的方法,保留原语形象,更多介绍原语文化,而保持了原语互文性。三是意图性的重点不同。林语堂重在使世人略知女主人公芸与其丈夫之恬淡可爱生活;而白伦、江素惠译本更多地将《浮生六记》看作为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本论文作者认为,存在前两个差异的原因在于第三个差异。正是由于两译本意图性的重点不同,译者才对译文的信息性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把握、侧重不同的互文性。通过本论文的分析,可看出译者的意图性在翻译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决定译文的信息量大小,及主要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方法。反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翻译方法实现自己的翻译意图。若重在传达故事内容或基本情节,可通过降低原文信息性、侧重译文互文性的方法来方便读者阅读;若重在介绍文化,则可通过添加注释等方法提高原文信息性、侧重原文互文性使读者拥有更多原汁原味的感受。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的代表作《荆棘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家世小说,讲述了1915-1969年间克里利一家三代女性的情感和人生经历。小说中四位女性人
介绍了两种新型各向异性导电胶ACA(AnisotropicConductiveAdhesive)结构,分析了邦定压力和导电颗粒特性对常用ACA互连接触电阻的影响,综合叙述了环境因素、邦定参数、误对准
学位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它的内容涵盖中国传统哲学、政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传达的儒家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研究了稀土氧化物颗粒增强复合无铅钎料Sn-3Ag-0.5Cu-Y2O3的钎焊接头的显微组织形貌、性能特点及有关影响机制。结果表明:Y2O3增强颗粒均匀分布于Sn-3Ag-0.5Cu钎料基体中,不
理查德·莱特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土生子》被列为美国文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于1940年出版,获得广泛好评,赖特也凭该作品成为最享声誉的黑人
近年来,在外语教与学方面,研究者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学习者的个人差异上。其中,学习策略受到了不少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特别是在学习策略与外语成绩的关系方面。在西方国家出现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和这些领域交流的日益增加,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已成为包括源语文本、源语文本作者、译者、译本和译本读者等在内的频繁活动。
互文性这一概念由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首次提出,它是文本的一个普遍性特征,强调文本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关系。诚如克里斯蒂娃所述,每个文本都是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