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textuality and Relevanc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ancao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这一概念由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首次提出,它是文本的一个普遍性特征,强调文本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关系。诚如克里斯蒂娃所述,每个文本都是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国古诗意境高远,文化内涵丰富,包罗着大量的互文性用法。同时,互文性也是中国古诗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中国古诗英译中,互文性的传递仍是一大难点。因此,有关古诗中互文性翻译的研究尚为时新,而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研究还是新课题。   斯波尔和威尔逊提出关联理论,哥特率先把这一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是语际间的解释性用法,译文要与原文尽可能的相似,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这就要求译文要尽可能的传递原文的最佳关联性。同时,鉴于目的语与源语读者认知环境的差异性,他主张作者意图应与译语读者期待相吻合。中西语言文化有别,认知环境殊异,中国古诗中的互文指涉对西方读者而言多半是陌生的。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处理这种互文性,使得译诗尽可能的趋向原诗的最佳关联性是广大译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尝试将关联理论运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互文性的翻译。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的互文性主要表现为典故和原型意象,就其翻译方法而论,大体上区分为保留原文互文性(直译、直译加注)和省略原文互文性(文化替代、概括、释义)。不同的翻译方法各有所长,在提高译文关联度上,后三种翻译方法有较大优势。然而,就实现原文最佳关联度而言,直译加注应是译者的首选,当然译者应根据情况的不同而对译文做灵活处理。本文发现,古诗互文性翻译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文化缺省、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分离、语境假设的削弱、语境含义的丧失等。本文认真研讨了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古诗互文性翻译中最佳关联性传递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译者的作用。笔者认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学会变通,尽可能的补充适当的互文性材料,统筹语境效果和信息加工所付出的努力,融合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使意图和期待相吻合。
其他文献
自“五四”运动以来,大量的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但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批评却相对数量较少。《秘密花园》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弗朗西斯伯内特的代表作,在我国,该书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的代表作《荆棘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家世小说,讲述了1915-1969年间克里利一家三代女性的情感和人生经历。小说中四位女性人
介绍了两种新型各向异性导电胶ACA(AnisotropicConductiveAdhesive)结构,分析了邦定压力和导电颗粒特性对常用ACA互连接触电阻的影响,综合叙述了环境因素、邦定参数、误对准
学位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它的内容涵盖中国传统哲学、政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传达的儒家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研究了稀土氧化物颗粒增强复合无铅钎料Sn-3Ag-0.5Cu-Y2O3的钎焊接头的显微组织形貌、性能特点及有关影响机制。结果表明:Y2O3增强颗粒均匀分布于Sn-3Ag-0.5Cu钎料基体中,不
理查德·莱特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土生子》被列为美国文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于1940年出版,获得广泛好评,赖特也凭该作品成为最享声誉的黑人
近年来,在外语教与学方面,研究者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学习者的个人差异上。其中,学习策略受到了不少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特别是在学习策略与外语成绩的关系方面。在西方国家出现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和这些领域交流的日益增加,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已成为包括源语文本、源语文本作者、译者、译本和译本读者等在内的频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