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干热河谷(云南元谋段)丛枝菌根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23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沙江位于长江中上游,金沙江干热河谷是在地势、地貌、自然和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境内。这一特殊生态系统的突出特点就是全年气温高,蒸发量大,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开发时间早、强度大,因此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已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已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治理列为国家重点环境治理工程,其中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恢复是这一工程中的重中之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在脆弱或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重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以金沙江干热河谷(云南元谋段,简称元谋干热河谷)3种生境——耕地、休耕地和原生地为研究对象,对各生境中植物的AMF感染状况、群落结构、分布特点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较大的空间尺度上探讨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AMF的变化规律。同时以各生境中几种代表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以不同的采样时间和不同的生境为背景,分析不同时空条件下各代表植物根际及根中AMF的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这一特殊生态系统中植被的快速恢复与重建、经济植物引种和退耕还林还草提供AM方面的理论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元谋干热河谷耕地、休耕地和原生地三种生境中22种植物(土著植物、农作物和引种植物)的93个根样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s,AM)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所有被调查的植物均形成典型的AM,且大部分植物为深度感染或中度感染,提示着生活在这一干热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具有较高的菌根营养依赖性。 2.用湿筛沉淀法从3种生境的63个土壤样品(每一生境21个土样)中共分离鉴定了5属47种AMF。从耕地中分离鉴定了5属37种AMF,其中球囊霉属(Glomus)的孢子具有较高的比例,占孢子总数的48%;休耕地中5属35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的孢子占优势(占孢子总数的51%),与耕地相比,Glomus的相对多度降低,但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的相对多度增加;原生地中5属34种,球囊霉属(Glomus)(52%)和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47%)的孢子占优势。与其它地区有关AMF的研究报道相比,干热河谷生态系统土壤中具有较高的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 3.方差分析表明AMF感染程度、孢子密度在同一生境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不同生境之间差异很大。原生地中的AMF感染程度和孢子密度比耕地和休耕地中要高。以AMF各结构的感染程度(包括菌丝、菌丝圈、泡囊、丛枝、总感染程度)、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等11个指标为分类变量对各生境的AM状况进行了层次聚类分析,同时对各生境中的AMF群落组成也做了聚类分析,两种聚类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休耕地的AM状况及AMF群落组成与原生地中更相似。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连续耕作影响了土壤中的AM状况及AMF群落组成,但通过允许土著植物自然恢复和种植一些外来植物物种这种自然与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方式,经过一定时间(4年以上)的休耕,AM状况和AMF群落组成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且具有向着与原生地相似的方向演替发展的规律。因此,作者提出了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恢复方式,是干热河谷这一特殊生态系统退耕还林过程中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 4.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休耕地和原生地中的几种代表植物根中及其根际土中AMF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发现生长在同一小生境中的同种植物,AMF总感染程度、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在不同的采样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其根际土壤中AMF群落结构变化较大。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同一小生境中的同种和不同种植物根际土壤中AMF群落通常具有比较高的相似性;表明AMF群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生境集中性(habitat-convergence)。对不同时间采集的这些植物根际土壤中的AMF群落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MF群落在较短的时间(1年)内迅速发生变化。这些结果阐明了AMF群落在时空分布上的两个特点——生境集中性和随时间快速演替。 5.以休耕地和原生地中各4种代表植物(休耕地中为孔颖草、扭黄茅、木豆和印楝;原生地中为孔颖草、扭黄茅、木豆和坡柳)为研究对象,通过nested PCR技术构建了这些植物根中AMF核糖体大亚基(LSU rDNA)D1和D1D2区基因文库,并对这些文库中的3153个克隆分别用三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RFLP分析,从中选择639个克隆进行测序。除去非AMF序列、嵌合序列和重复序列后,共获得603条AMF LSU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序列分属于97个序列类群(每一序列类群中序列的相似性>94%),其中Glomus序列类群占优势,仅有1个无梗囊霉属和2个盾巨孢囊霉属的序列类群。在这97个序列类群中,除了3个序列类群与GenBank的已知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外,其余94个序列类群均与已知种类的同源性在94%以下或根本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已知序列,提示着AMF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远比设想的要高。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休耕地中孔颖草、扭黄茅、木豆和印楝根中的AMF序列分别属于5、10、26和33个序列类群;原生地中孔颖草、扭黄茅、木豆和坡柳根中的AMF序列分别属于13、11、29和22个序列类群,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境内的4种代表植物根中AMF的序列类群数量、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虽然AMF无宿主专一性,但植物对AMF具有一定选择作用(preference)的观点。 6.在形态学的研究中,休耕地和原生地中相同植物的各个重复样本根际AMF群落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同一生境中各种植物的所有样本都聚在了同一类群中,但同一种植物的几个重复样本大多没有优先聚类。在分子多样性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对于两生境共有的同种植物,其在两生境中共有的AMF序列类群数都比它与同一生境中其它植物共有的序列类群数要低。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小生境对AMF群落的影响大于植物对AMF的选择性作用”的假设。
其他文献
随着GPS技术、数据储存与处理、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谐波量测系统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应用。谐波状态估计技术就是利用有限的、已配置的谐波量测量来估计谐波在电网的分布情况,从而对电网进行实时的谐波监测。但由于谐波量测设备造价高,大量的谐波信息使得存储和运算的成本增大,人们以期利用数量较少的谐波量测配置,估计出电网中谐波源电流。尤其在谐波量测配置为欠定的情况下,运用传统的状态估计技术估计谐波源
定子永磁型磁通切换双转子(a Double Rotor Flux SwitchingPermanent-Magnet,简称DR-FSPM)电机是一种新型结构的双凸极双转子电机,属于永磁电机的一种,具有机械结构简单、输出功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仅基于本地信息的传统后备保护配置和整定变得越来越困难。相量测量单元(PMU, phasor measurement unit)的发展为广域后备保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PMU可以同步测量配置点的母线电压和进出电流向量,但是考虑经济性,并不能在所有线路的两端都布有PMU,所以本文主要研究有限PMU配置下的广域后备保护算法。本文首先对已有的广域后备保护
我国现行的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采用的是单相工频供电方式,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三相负载不平衡、无功、谐波污染问题,此外牵引网电分相的存在制约着重载和高速铁路的发展。虽
本文对重组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rhMn-SOD)的发酵、纯化工艺,相关膜色谱技术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酵罐中采用乳糖诱导高效表达重组人锰超氧化物岐化酶(rhMn-SOD)的方法。乳糖
电力系统安全约束最优潮流(Security-Constrained Optimal Power Flow,SCOPF)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应对各种预想故障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电力系统中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渗透,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电力系统运行中一个巨大的挑战之一。由于集成变量众多,在日常运行和控制里,可能会发生越来越多非计划的故障和扰动,从而造成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编排运行方式的时
种群在群落内的空间格局是植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连接植物个体与群落的纽带,能反映种群之间、种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基于群落样地调查数据,本文运用Ripleys K(r)点格局
随着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即将消耗殆尽,潜在的能源危机及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迫切。风
电能质量是电力系统运行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子设备和精密仪器在负荷中所占比例的不断提高,电能质量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电力监管的内容之一,电能质量综合评估对改善电力
在初步分析库伦旗低山丘陵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该地区蒙古族民间植物命名和传统利用知识与经验。库伦旗低山丘陵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49科,149属,231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