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及其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ki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的成功剥离及其新奇物性的发现掀起了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研究热潮,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包含金属、半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其中半导体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带隙范围从紫外到红外均有分布,因此,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在纳米电子,光电和新型超薄柔性等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虽然已有大量的二维原子晶体材料被计算上预测,或者在实验上成功制备,但是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宝库之丰富值得进一步挖掘,以获取高性能的材料。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预测了几种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并研究其结构、物性及其关联,扩充了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库,为高性能电子器件提供了候选材料。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构建了一种新型氢化石墨烯(HPHG),它是周期性氢化石墨烯后形成的一种具有蜂窝状氢化区域的部分氢化石墨烯。单层HPHG是一种反铁磁性半导体,其反铁磁态与锯齿形石墨烯纳米带十分相似,投影态密度(PDOS)显示其磁性源于H原子吸附引起的pz轨道劈裂和部分占据。嵌入在HPHG内的具有反铁磁边界态的石墨烯纳米片(GNF)阵列可以用作选择性吸附Au原子的模板,以促进GNF边界处的进一步氢化。随后研究了HPHG在Ru(0001)基底上的生长过程。理论计算发现该过程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H原子插层。H原子从石墨烯和基底形成的摩尔周期的atop区域穿过石墨烯而吸附在Ru基底上,进而占据所有的atop、bridge和fcc区域的C原子而形成蜂窝状的H原子插层。第二步,石墨烯氢化。H原子从atop区域开始逐渐双面氢化有H原子插层区域的石墨烯,最终氢化所有的atop、bridge和fcc区域而在Ru(0001)上生长出蜂窝状的氢化石墨烯HPHG。实验上通过向Gr/Ru溅射H原子等离子体获得了部分氢化石墨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验图与基于HPHG的STM模拟图完全吻合,证明实验上成功生长出了HPHG。本工作为HPHG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预测了一种新型的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单层IrSX’(X’=F,Cl,Br,I),理论计算显示这一类材料具有各向异性的高迁移率等物理特性。首先,从超过340种属于Pmmn(C2v)空间群的单层MXX’(X=S,Se,Te;X’=F,Cl,Br,I)化合物中筛选出45种带隙大于0.1 e V的半导体材料。其中,IrSX’(X’=F,Cl,Br,I)是有效质量较小且凸包能量较低的一族半导体材料。声子谱和室温下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表明单层IrSX’是动力学和热学稳定的。其中单层IrSF是一种带隙为0.38 e V的直接带隙半导体,而单层IrSCl,IrSBr和IrSI是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分别为0.30 e V,0.30 e V和0.20 e V。通过对能带结构分析发现,价带顶和导带底具有较小的有效质量,这意味着此类材料可能具有很高的迁移率。接着根据形变势理论计算了IrSX’的载流子迁移率。发现其中单层IrSF的迁移率最大,并且沿y轴的空穴迁移率高达2.1×104 cm2V-1s-1,高于利用相同方法计算得到的单层黑磷的迁移率,这表明单层IrSX’具有应用于高性能电子器件的潜力。IrSF还是一种铁弹材料,因此结合铁弹性和迁移率的各向异性可以通过外加应力实现对电子迁移方向的精确控制。利用更为精确的HSE06泛函计算的IrSF沿y轴的空穴迁移率也在104 cm2V-1s-1数量级,确定了高迁移率与泛函选取无关。IrSF还具有各向异性的可见光吸收特性,计算发现沿y轴的光吸收率最高可达34%,沿x轴的光吸收率很低,约2%。除了以上性质外,能量的三元相图表明IrSF以及其他三个材料都具有很高的热力学稳定性,有望在实验上合成。本工作为单层IrSF等材料用于半导体电子器件提供了理论依据。3.研究了一种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单层CrN,并研究其电学性质、磁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本工作考虑了CrN的三个不同相:方形相,平面的六方晶格相和三明治的六方晶格相。形成能计算发现方形相的CrN具有相对较小的形成能,为最稳定相,最有望通过分子束外延方法合成。因此,本文继续研究了方形相的物性。方形相的CrN具有D4h点群对称性,其晶格常数约为4.02(?),是一种铁磁半金属材料。根据海森堡模型,其磁转变温度预估超过1000 K。通过计算PDOS,发现其铁磁性和半金属性来源于Cr原子的d轨道的劈裂。通过计算不同的磁相互作用,发现其磁性主要由超交换作用贡献。此外,方形相的单层CrN具有低的杨氏模量和较大的临界应变,并且在施加不同应变的情况下,其铁磁半金属性质稳定存在,因此方形相的单层CrN在柔性的生物相容的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工作为单层CrN用作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理论支持。4.与实验结合研究了CaKFe4As4解理面的结构及其物性。实验合作者利用STM对低温解理的CaKFe4As4的解理面进行结构表征,遇到了两个难题。第一,解理面上分布着原子团簇,然而不能分辨是Ca原子还是K原子。第二,变偏压扫描时,CaKFe4As4解理面上除原子团簇分布外的平整区域,即As原子层,从√2×√2结构演化为1×1的结构,这种变偏压导致的结构转变机制尚不清楚。针对以上两个实验上的难题,进行了DFT计算。解理能计算说明样品从K-As面解理比从Ca-As面解理需要的能量少,更容易解理,所以表面的原子团簇应该是解理面上的K原子。接着计算了As面的结构和表面As原子的PDOS,得出导致CaKFe4As4变偏压时结构转变的原因如下:原胞内的两个表面As原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而是形成一个微小的高度差,高度差导致原胞内的两个表面As原子的PDOS在某些能量区间内差别较大。所以,在有些偏压下,STM图像只显示电子态密度更大的一套子晶格的As原子,即√2×√2结构;而在另外某些偏压下,由于两套子晶格的As原子的电子态密度相似而显示所有As原子,即1×1的结构。本工作为有关CaKFe4As4表面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得益于优良的光学、电学、电化学以及力学性能,过渡金属硫化物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被人们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二硫化钼作为过度金属硫化物的代表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电子和光学特性,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场效应晶体管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基于二硫化钼的场效应晶体管在生物突触模拟以及神经形态计算方面的应用。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我们设计了一个双栅极MoS2晶体管来实现突触功能和可编程逻辑运算。通过顶部电解质栅
水是天然的阻燃剂和绿色溶剂,以水溶液为电解液的水系二次电池用于大规模储能在安全绿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值得指出地是,Water-in-salt(WIS)电解液的引入成功地将水系电解液稳定窗口由2 V提高到3 V以上,高盐浓度下不仅水的热力学稳定性大大提升,负极侧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的形成也起到了动力学保护作用。这种高盐浓度具有宽电化学窗口的WIS电解液对实现稳定的高电压长寿命水系电池具有重要意
DNA序列中包含着丰富的遗传信息,DNA测序技术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遗传病诊断、犯罪调查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第一代的Sanger测序法发展至今,测序原理和技术一直在不断更新。如今以纳米孔为代表的第三代测序技术,高通量、低成本、单分子无标记的测序方式,已经有了商业化测序产品。近些年来,基于纳米孔的测序技术飞速发展。固态纳米孔与生物纳米孔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固态纳米孔除了DNA分子探测功能
超导电性因具有零电阻、完全抗磁性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因而对于超导材料的探索和调控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特别是层状的硫族化合物材料,通过化学掺杂以及施加物理压力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探索或调控超导电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若干基础物理问题,例如多种竞争序及其对超导配对的贡献,超导电性和电荷密度波的依赖关系等。本论文利用高压、低温、磁场等物性测量实验手段,选取层状硫族化合物超导系列材料以及拓扑半金属Rh Sn为
近年来,利用人工量子系统模拟量子多体物理,即量子模拟,吸引了极大的研究兴趣。超导量子电路作为人工量子系统的一种,具有扩展性好,相干时间长,以及操作灵活和精度高等优势。因此,超导量子电路被认为是实现通用量子计算的最有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同时,多量子比特超导电路也是执行量子模拟的优秀平台。本论文主要聚焦于基于多量子比特超导电路的量子模拟研究。在第一部分,我们主要回顾了超导量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超
磁性相互作用是关联电子体系中各种新奇量子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作为基于大科学装置平台的先进测量手段,中子散射和缪子自旋驰豫/旋转/共振技术(μμSR)在研究静态磁结构和动态磁激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非弹性中子散射技术,我们可以测量非常规超导体的自旋激发谱并研究其与超导之间的关系;利用弹性中子散射或μSR技术我们可以确定材料中的磁结构和磁相变温度;μSR技术还可以研究样品内部磁场的静态分布和动
随着超导材料在科研、航天、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对超导电性机理的研究愈发重要和迫切。极低温/矢量场扫描隧道显微学/谱学(STM/S)有超高的空间与能量分辨率,是探索材料表面纳米尺度性质的不可或缺的高端实验手段之一,尤其在对非均匀、小能隙超导材料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论文中,我们利用自主设计制造的STM对三种不同类型的超导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传统超导体NbC/TaC,超导与电荷密
作为准一维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WCNT)拥有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光吸收效率以及随手性结构可调的带隙,是制备高性能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目前碳纳米管在电子、光电子器件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根碳纳米管或混合手性碳纳米管薄膜。基于单根碳纳米管的器件由于光、电信号较弱很难准确的表征其手性结构和性能,而对于混合结构的碳纳米管薄
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单层二硫化钼具有众多优异的性质,包括良好的机械性能与稳定性,极高的柔韧性与透明度,以及合适大小的直接带隙等。因此,二硫化钼不仅适用于低维体系中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在电子学与光电子学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单层二硫化钼走向实际应用主要受限于较低的载流子迁移率。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二硫化钼的迁移率,例如提高薄膜结晶度,优化接触质量,以及通过提
扫描隧道显微学(STM),作为可以窥探原子的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发明以来,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学中一项有力的实验方法。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在搭建一台低温强磁场旋转STM/AFM系统中的工作,然后介绍了作者利用该系统,对三个材料进行研究的结果。传统矢量场STM利用筒磁+裂磁设计,难以实现高于3 T的矢量场。我们利用压电步进电机,实现了扫描头的旋转,从而实现了9 T的“矢量场”,远超传统的矢量场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