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单层二硫化钼具有众多优异的性质,包括良好的机械性能与稳定性,极高的柔韧性与透明度,以及合适大小的直接带隙等。因此,二硫化钼不仅适用于低维体系中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在电子学与光电子学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单层二硫化钼走向实际应用主要受限于较低的载流子迁移率。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二硫化钼的迁移率,例如提高薄膜结晶度,优化接触质量,以及通过提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单层二硫化钼具有众多优异的性质,包括良好的机械性能与稳定性,极高的柔韧性与透明度,以及合适大小的直接带隙等。因此,二硫化钼不仅适用于低维体系中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在电子学与光电子学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单层二硫化钼走向实际应用主要受限于较低的载流子迁移率。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二硫化钼的迁移率,例如提高薄膜结晶度,优化接触质量,以及通过提高介质层的质量增强栅控能力等,因此二硫化钼器件电学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是十分关键的科学问题。本文以单层二硫化钼为核心材料,通过直写加工、取代掺杂,以及转角堆叠的方法,对二硫化钼进行物性调控,由此提高二硫化钼及其电子学器件的质量。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二维材料的图案化直写加工技术。利用电动位移系统,通过金属针尖在二维材料表面的机械刮擦,实现样品的直写图案化加工。以晶圆级尺寸单层二硫化钼为代表,直写加工可以得到各种大面积的图案化薄膜,并且加工后的样品具有洁净的表面和锐利的边界。进一步将直写加工的二硫化钼条带作为沟道材料,结合转移电极的方法,可以制备出无曝光的高质量晶体管器件,这种器件具有超级干净的表面与界面。而且器件表现出良好的电学性能,室温下其场效应迁移率和电流开关比分别高达50.7 cm2V-1s-1和1010。直写加工技术的精度能够达到约1μm,操作简单且成本低廉,对于不同衬底上的各种二维材料均适用,为二维材料的图案化加工与器件制备提供了新策略。2.单层二硫化钼的氧取代掺杂与性能调控。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实现两英寸晶圆级单层二硫化钼的原位氧取代掺杂,得到均匀的单层氧硫化钼薄膜。氧硫化钼中的掺杂浓度可控,能够通过生长过程中通入腔体的氧气流量调节,掺杂浓度随着氧气流量的增加而升高。超快红外光谱测试与第一性原理计算均表明,单层氧硫化钼的带隙随着掺杂程度的增强而减小,并且能带结构由直接带隙转变为间接带隙。基于氧硫化钼薄膜的场效应晶体管与逻辑器件,展示出优异的电学性能,尤其是场效应迁移率得到了提高。单层二硫化钼的氧取代掺杂为电子学器件性能的优化提供了材料基础。3.高定向单层二硫化钼的转角堆叠。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生长方法,在蓝宝石衬底上制备出具有弱结合力的晶圆级尺寸高定向单层二硫化钼薄膜。利用水辅助转移的方法,将弱结合力且高定向的二硫化钼从原始的衬底上剥离下来,逐层转移至目标衬底,能够制备出厘米级的叠层二硫化钼同质结,并且可以实现层与层之间转角的精确控制。层间转角可以调制叠层二硫化钼薄膜的光谱学与电学性质,在30°转角堆叠的情况下,二硫化钼的层间耦合最弱,解耦合使得二硫化钼晶体管具有更加优异的电学性能。该工作有望为低维转角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开辟道路。
其他文献
自从2004年由单原子层构成的石墨烯被发现以来,层状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其研究涵盖了半导体、金属和绝缘体等。在半导体器件应用研究中,二维材料的高迁移率、高表体比、低功耗等优良特性给突破摩尔定律极限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其能带结构随着材料维度的变化出现了包括超导、外尔半金属、拓扑绝缘体等大量新奇的物理特性,这给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因为其新奇的拓扑性质引起广泛的关注。碲化
钙钛矿结构氧化物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陶瓷材料,它们本身拥有一些有趣的化学和物理性质。钙钛矿RFe1-xMnxO3(R=稀土元素)材料由于稀土离子和Fe/Mn离子之间复杂的磁相互作用而使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关注。最近这些年,对这一系列材料多晶或单晶的研究主要涉及磁结构变化及自旋重取向、铁电性和磁介电效应等几个方面。而对于某些稀土元素的自旋重取向和磁热效应仍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围绕单钙钛
得益于优良的光学、电学、电化学以及力学性能,过渡金属硫化物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被人们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二硫化钼作为过度金属硫化物的代表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电子和光学特性,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场效应晶体管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基于二硫化钼的场效应晶体管在生物突触模拟以及神经形态计算方面的应用。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我们设计了一个双栅极MoS2晶体管来实现突触功能和可编程逻辑运算。通过顶部电解质栅
水是天然的阻燃剂和绿色溶剂,以水溶液为电解液的水系二次电池用于大规模储能在安全绿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值得指出地是,Water-in-salt(WIS)电解液的引入成功地将水系电解液稳定窗口由2 V提高到3 V以上,高盐浓度下不仅水的热力学稳定性大大提升,负极侧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的形成也起到了动力学保护作用。这种高盐浓度具有宽电化学窗口的WIS电解液对实现稳定的高电压长寿命水系电池具有重要意
DNA序列中包含着丰富的遗传信息,DNA测序技术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遗传病诊断、犯罪调查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第一代的Sanger测序法发展至今,测序原理和技术一直在不断更新。如今以纳米孔为代表的第三代测序技术,高通量、低成本、单分子无标记的测序方式,已经有了商业化测序产品。近些年来,基于纳米孔的测序技术飞速发展。固态纳米孔与生物纳米孔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固态纳米孔除了DNA分子探测功能
超导电性因具有零电阻、完全抗磁性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因而对于超导材料的探索和调控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特别是层状的硫族化合物材料,通过化学掺杂以及施加物理压力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探索或调控超导电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若干基础物理问题,例如多种竞争序及其对超导配对的贡献,超导电性和电荷密度波的依赖关系等。本论文利用高压、低温、磁场等物性测量实验手段,选取层状硫族化合物超导系列材料以及拓扑半金属Rh Sn为
近年来,利用人工量子系统模拟量子多体物理,即量子模拟,吸引了极大的研究兴趣。超导量子电路作为人工量子系统的一种,具有扩展性好,相干时间长,以及操作灵活和精度高等优势。因此,超导量子电路被认为是实现通用量子计算的最有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同时,多量子比特超导电路也是执行量子模拟的优秀平台。本论文主要聚焦于基于多量子比特超导电路的量子模拟研究。在第一部分,我们主要回顾了超导量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超
磁性相互作用是关联电子体系中各种新奇量子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作为基于大科学装置平台的先进测量手段,中子散射和缪子自旋驰豫/旋转/共振技术(μμSR)在研究静态磁结构和动态磁激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非弹性中子散射技术,我们可以测量非常规超导体的自旋激发谱并研究其与超导之间的关系;利用弹性中子散射或μSR技术我们可以确定材料中的磁结构和磁相变温度;μSR技术还可以研究样品内部磁场的静态分布和动
随着超导材料在科研、航天、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对超导电性机理的研究愈发重要和迫切。极低温/矢量场扫描隧道显微学/谱学(STM/S)有超高的空间与能量分辨率,是探索材料表面纳米尺度性质的不可或缺的高端实验手段之一,尤其在对非均匀、小能隙超导材料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论文中,我们利用自主设计制造的STM对三种不同类型的超导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传统超导体NbC/TaC,超导与电荷密
作为准一维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WCNT)拥有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光吸收效率以及随手性结构可调的带隙,是制备高性能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目前碳纳米管在电子、光电子器件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根碳纳米管或混合手性碳纳米管薄膜。基于单根碳纳米管的器件由于光、电信号较弱很难准确的表征其手性结构和性能,而对于混合结构的碳纳米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