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在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其诊断和治疗现状仍难以令人满意。肿瘤标志物的测定是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关注受雌激素调节的靶器官产生的特异反应蛋白。我们的假说是:该类蛋白在雌激素所致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将随之改变,以其为目标与乳腺癌建立相关性,将有可能发现新的乳腺癌蛋白标志物而应用于诊断与治疗。我们的前期研究显示,大鼠子宫腔液中—分子量为250kD的蛋白受雌激素的调节,称其为雌激素反应性蛋白(ERPy)。对该蛋白的初步研究显示,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变组织中有相似抗原表位的蛋白表达。本研究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鉴定其分子属性及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并以粘蛋白MUC1为切入点,对培养的乳腺癌细胞系给予药物影响,以验证雌激素调节蛋白与乳腺癌的相关性以及探索MUC1与其他相关蛋白在乳腺癌中是否有协同作用。本研究采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生物信息学,免疫化学,细胞培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检测等技术,结果显示:1、利用兔抗大鼠ERPy多克隆抗体进行的Western blot鉴定显示,在乳腺癌组织提取物中有140kD和/或160kD两条蛋白条带被特异识别;而且在不同病人乳腺癌组织中识别的抗原的表达量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或许反映了肿瘤发生发展的状态,在评价病人预后方面有一定的意义;或许有作为预示标志物的可能。因此,对于这两个抗原仍有必要继续鉴定。2、利用兔抗大鼠ERPy多克隆抗体对MCF7全细胞裂解液进行的Western鉴定显示,一分子量为50kD蛋白被特异识别。经2DE分离结合抗体Western blot识别也在50kD位置显示两个蛋白点,分别为pI 6.0和pI 6.5。对两个点进行质谱分析获得肽指纹图谱,经蛋白质数据库检索表明:这两个蛋白点均为烯醇酶。3、进一步研究发现,MCF7细胞在给予雌激素后烯醇酶的表达量确实增加。同时用购买的抗烯醇酶抗体对14例乳腺癌病人组织进行确认实验,结果表明,烯醇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结果提示,烯醇酶可能是与雌激素导致癌变过程有关的蛋白酶之一,因此有可能成为乳腺癌的诊断标志物。4、以粘蛋白MUC1为切入点,通过雌激素和三苯氧胺对培养的乳腺癌细胞系中MUC1的表达影响,进行了雌激素反应蛋白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首先,培养MCF7和MDA-MB-231细胞达到良好的生长状态。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E2和TAM,通过MTT实验确定了观察E2或TAM通过ER或非ER途径影响的最适给药浓度。5、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E2或TAM对MUC1蛋白在MCF7和MDA-MB-231细胞的定位情况。结果显示MUC1蛋白的定位没有改变。MUC1蛋白的定位情况不能反映肿瘤发展的程度,因此不适于作为TAM治疗后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6、通过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确认MUC1是雌激素反应性蛋白,E2或TAM通过ER途径影响MUC1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当TAM采用临床常用剂量治疗ER阳性的病人时,MUC1的表达量可以反映对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此时MUC1蛋白可以作为预后标志物。但是,当TAM治疗ER阴性的病人,TAM超过常用剂量,MUC1的表达量则不能完全反映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此时不适于作为TAM治疗后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7、当E2或TAM作用于MCF7时,MUC1与E-cadherin的定位没有改变,因此不能将MUC1与E-cadherin的定位作为TAM治疗的预后标志物进行观察。流式细胞实验表明,E-cadherin不随MUC1表达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MUC1和E-cadherin没有直接的协同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为探讨雌激素反应性蛋白与雌激素在乳腺癌的相关性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发展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对雌激素受体治疗效果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