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木材这一重要资源的生产与流通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就产生了林产品的国际贸易,至今为止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对我国近现代木材流通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描述,对木材流通的市场、贸易状况、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等等诸类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木材流通的整体状况,还能够揭示我国近现代木材流通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进而对当今我国发展木材贸易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本文以我国近现代木材商品为研究对象,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历史时期木材的对内和对外贸易状况进行梳理,并综合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等理论对影响木材贸易的因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根据木材市场的特点将近代我国国内贸易中的主要木材市场进行了分类描述,并以其为主线介绍了近现代时期我国木材对内贸易的演变规律,指出木材市场的形成过程一般是与木材的运输方式相联系的,随着铁路的修建以及近代通商口岸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新兴的木材市场。通过对我国木材进出口数量的分析,指出在近代我国的木材进口数量远大于出口量,并且入超数额逐年增加,主要的贸易国是日本、美国和俄国,国际贸易很大程度上受到侵略国的控制与影响。建国以后,东北国有林区和南方集体林区是木材的主要产区,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木材流通受到严格限制,对外经济交往也较少,木材商品主要是国内生产并按指令性计划进行调拨。在对木材贸易发展历史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木材贸易主要受到历史背景因素、自然条件因素、税收政策因素、经济需求因素和木材流通自身的特性五个因素的影响。本论文试图从方法和内容两个角度突破已有的研究范式,主要的创新之处体现于:第一,在对以往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木材市场的发展演变来说明我国木材对内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第二,提出了影响我国近现代木材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首次对我国近现代时期的木材贸易状况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