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家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学术思想探析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u_j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陈伯坛是清末民初岭南伤寒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其伤寒著作《读过伤寒论》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读过伤寒论》文字艰深、说理幽奥,故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试以阴阳、标本中气、开阖枢3个视角探析陈伯坛对三阴三阳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阐发陈伯坛对小柴胡汤方证的特色认识。方法: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法,结合《内经》《难经》中的基础理论、参考《伤寒论》的相关文献来研究《读过伤寒论》,尝试描绘出陈伯坛的三阴三阳理论框架,继而在此基础上阐发陈伯坛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运用,以突出陈伯坛的特色伤寒学术思想。结果:1.陈伯坛及《读过伤寒论》介绍通过介绍陈伯坛生平及其学术传人,了解陈伯坛的从医、教学经历及其学术传承,尤其是对其学术传人的了解,对研究陈伯坛的学术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陈伯坛诊病以望诊为主、诊病快速,用药有主用经方原方、擅用大剂的特点。《读过伤寒论》版本较少、源流清晰。《读过伤寒论》不是《伤寒论》的集注,而是陈伯坛基于对仲景三阴三阳之原意的领会,以阐释《伤寒论》原旨。近年来,学者对陈伯坛及《读过伤寒论》的研究热度明显升高,但鲜有对其三阴三阳理论体系的系统总结,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2.陈伯坛的三阴三阳理论体系三阴三阳是《伤寒论》中最基本的概念。陈伯坛对于三阴三阳的理解,是我们研究陈伯坛学术思想的基础。本文从阴阳、标本中气、开阖枢3个视角探析陈伯坛对三阴三阳的认识,尝试对陈伯坛三阴三阳的理论框架进行较为系统的描绘。从阴阳的视角认识三阴三阳:陈伯坛非常重视阴阳,认为三阴三阳统一于阴阳,具有阴阳的实体性,符合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基本规律,故三阴三阳辨证是阴阳辨证的泛化,从阴阳的高度去分析辨治,能够把握住疾病及其变化的本质;三阴三阳为错综之阴阳,三阴三阳中的脏腑之气是错综交互的,三阴三阳各有其阴阳;认为中风与伤寒不能理解为“风中”与“寒伤”,而是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代称;重视以脉象辨阴阳,认为脉象是反映阴阳的最直观的征象,能更准确地判断人体阴阳变化;营卫、津液是阴阳的保障,经血、汗溺是阴阳的反映,皆可视为物质之阴阳,陈伯坛通过观察经血汗溺、保存营卫津液以爱惜阴阳。从标本中气的视角认识三阴三阳:陈伯坛以标本中气理论解读三阴三阳,从天人相应整体观的角度对解读《伤寒论》有所启发。标本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重视自然气化对人体生理和疾病的影响。标本中气讨论的主要是六气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三阴与三阳互为中气。标本中气是气化的基础,可以很好地描述和体现阴阳的错综复杂性,可以相互转化而起到互生互制的作用。三阴三阳与六脏六腑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六气通过标本中气的错综关系,形成了具有复杂脏腑之气、复杂功能的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相对独立于六脏六腑的气化系统。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六气与三阴三阳在四时中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有所影响。从开阖枢的视角认识三阴三阳:陈伯坛从开阖枢的视角认识三阴三阳的活动功能,将开阖枢理解为三阴三阳所具有的开阖以升降出入、枢转以推动转化的能量和动力;三阴三阳的开阖枢也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三阴三阳的开阖枢与脏腑经络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于脏腑经络,脏腑之气是开阖枢的动力来源,开阖枢是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活动趋势的体现。三阴三阳病不是“传经”病:陈伯坛批驳了后世注家所谓六经病的传经规律,本文试从“传经”的源头进行分析,分析出《热论》的“受之”与《伤寒例》中的“传经”一致,都是某经受邪而发病的意思;陈伯坛指出六经病之间有“属”“入”或“系在”的转变,皆指由太阳病转属他经病,太阳病的病势仍存在;三阴三阳与经络关系密切,但三阴三阳不是经血,更不是经络,六经病不能理解为经分病。3.陈伯坛对小柴胡汤的认识基于阴阳、标本中气与开阖枢理论的三阴三阳理论框架,本文解析了陈伯坛对少阳、少阳病,尤其是小柴胡汤证的独特认识。陈伯坛认为少阳在三阴三阳中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有其鲜明的生理特点:少阳本火,中见厥阴;少阳为枢,太阳、阳明的正常开阖有赖于少阳枢转的助力;少阳是太阳阳明之间隙,阳气范围小;少阳本身无表里,以太阳为半表,以阳明为半里;少阳三焦是水谷之道路,与胃气关系密切。陈伯坛坚持小柴胡汤非主少阳病是基于其对少阳病的不同认识:少阳病是少阳受邪自发形成的,故少阳病初期会有口苦、咽干、目眩的表现,是少阳之标本中气的气化为病;少阳阳气小,抵御邪气的能力差,故少阳惯于避邪,少阳避邪于心包出现少阳中风的表现或避邪于胃出现少阳伤寒的表现;陈伯坛认为少阳阳气范围狭窄,以致少阳病的范围也相对狭小,且少阳病的状态难以持久,很容易转为三阴病。陈伯坛认为小柴胡汤非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以胃气为本,保障胃气能增加少阳转枢之力,以少阳之转力开太阳,外解太阳之半表,协调三阳的离合关系,内解阳明之半里,使邪有出路,外邪得解,邪结、阳结亦得解;在《伤寒论》研究史上,医家将有关柴胡证的条文混编入少阳病已司空见惯,少阳病与柴胡证的概念牵混至今,但太阳病篇的柴胡证并非少阳病,太阳柴胡证与少阳病在发病、热型、主症、治禁、变证等方面皆有不同,在治疗上,二者虽皆适用小柴胡汤,但柴胡的用量应有所区别,治少阳病用量宜轻,治太阳柴胡证用量宜重;小柴胡汤是治太阳病的主方之一,太阳病篇对小柴胡汤的主病、主证、主脉和加减等都作了详细阐述,柴胡证分明是太阳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演化而成;客观看待太阳病篇柴胡证是否属于少阳病,要明确方证关系与方病关系,《伤寒论》具有以“病”统“证”的思维特点,先辨病、后辨证,柴胡证是太阳病的一个主要方证类型,而不能简单地将小柴胡汤视作治疗少阳病的主方。1举小柴胡汤治疗似疟非疟的医案一则。医案出自陈伯坛的弟子程祖培先生之手,程祖培运用小柴胡汤的依据与陈伯坛的理论思想如出一辙,这则医案很好地说明了陈伯坛的学术思想对于临床实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结论:本文从阴阳、标本中气、开阖枢3个视角刻画陈伯坛对三阴三阳的理解,将三阴三阳视为一个足以描绘人体阴阳变化,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于脏腑经络的气化生理系统。三阴三阳将人体的生理系统与自然界的变化联系到一起,能够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的内外环境的整体变化,对于确定治则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标本中气与开阖枢理论认识三阴三阳,陈伯坛对少阳、少阳病具有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小柴胡汤并非治疗少阳病的主方,而是主治少阳枢转无力的太阳病,对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予以了补充纠正。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九江职业大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讲座、社团活动为辅助,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濂溪文化校本课程。
背景:中医药治疗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疗策略,寻找和挖掘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人群和关键切入点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林丽珠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成功研制了疏肝祛瘀解毒法治疗方案和疏肝祛瘀解毒方,通过总结临床病例,证实可有效起到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但疏肝祛瘀解毒方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机制是什么?是否跟肝癌的预后存在一定联系,以上皆是需要待解决的问题。也许能为抑制肝癌的疾病进展提供新
目的:1.探讨并比较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和膝关节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Medial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MU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2.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膝
学位
学位
学位
背景:药物性肾损伤是药物性疾病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疾病之一,已有临床资料表明,约有25%的肾衰患者,其病变与药物引起的肾损伤有关。未来药物性肾损伤将会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经济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大多数药物(包括中西药物)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是一般轻中度不良反应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未能形成相应的临床过程,此种情况并不能称之为“药物性疾病”。只有临床症状较显著,或有明显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异
学位
学位
目的:通过对穴位埋植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中英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Meta分析,评价穴位埋植是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HN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林国华教授创新性浮刺埋线治疗PH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PHN的一种新方法。观察浮刺埋线治疗PHN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