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民交叉”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e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德曾言,一人若仅了解母语,则未必真正理解母语,部门法研究亦同此理。部门法并非与世隔绝的荒岛,而是与其他部门法一起构成了“日常共同生活中的期待结构的多样化交织式构造”。1法律的内部分化伴随着社会功能分化而发生,“行民交叉”问题是法律系统内部功能再分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换言之,“行民交叉”问题,是法律系统内部的行政法子系统与民法子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基于部门法的专业分化趋势,各个部门法都各自“画地为牢”。“法为天下裂”所导致的后果是,部门法之间形成了令外行止步的“专业槽”,部门法的研究视野由此局限于逼仄的专业领域之内。“碎片化”的研究丧失了关注法律整体性的能力,“行民交叉”问题研究亦未能幸免。只有在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有所作为,关于“行民交叉”问题的研究才能克服“整体性”与“碎片化”之间的张力,推动研究视野与研究方式的迭代。根据纠纷产生和解决的过程,“行民交叉”问题可从立法与司法两个层面考察。较之既有的“平面化”“泛程序化”的研究方式,本文尝试深入“行民交叉”问题的内部结构,在整体意义上理解“行民交叉”问题中的行政法与民法、行政权与民事权利、审判权与行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尝试在学理认识层面,破除“行民交叉”问题中的认知性障碍;在审判实践层面,为“行民交叉”问题的审理提供较为立体、清晰的指引。第一,从案件样本出发,分析审判实践中所存在的民事诉讼对行政诉讼的“干扰”现象以及行政诉讼对民事诉讼的“干扰”现象。“行民交叉”问题的核心是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顺序确定,主要涉及法院如何借用“行政诉讼”这一程序资源,认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目前关于“行民交叉”问题的类型化思考整体较为混乱。以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关系为标准,“行民交叉”问题有主次之分、亲疏之分、介入方式之分、形式与实质之分以及确认、形成与裁决之分。以行政行为本身的类型为标准,“行民交叉”问题有以行政确认行为作为连接点的“行民交叉”、以行政许可行为作为连接点的“行民交叉”、以行政处罚行为作为连接点的“行民交叉”、以行政裁决行为作为连接点的“行民交叉”等类型。但前述划分始终存在标准模糊或错位等缺点,并不能满足“行民交叉”问题研究的需要,并且导致各种观点没有方向的聚集。卢曼法律系统论则为应对此种情况提供了范式。将包括行政法、民法、刑法等部门法的整体法秩序视为法律“巨系统”,将行政法、民法等部门法视为法律系统的“子系统”。由此,“行民交叉”问题可转换为:民法系统如何处置来自行政法系统的干扰,以及行政法系统如何处置来自民法系统的干扰。借助卢曼的法律系统论,可重新认识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之间的内在差异,基于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各自运行的封闭性与认识的开放性,发现两个系统的纲要底层逻辑差异以及两个系统的“合法/不法”符码意义的差别,辨识两个系统的结构耦合,并最终理解两个系统对来自彼此的干扰进行处理的方式。第二,从立法层面出发,运用法律系统论考察“行民交叉”问题的成因。“行民交叉”问题的实质是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之间的关系,并首先体现为两个系统法规范之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行民交叉”问题背后的实体关系体现为行政法与民法对同一民事权利或同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差异化规定。行政法与民法在实体层面的分化是产生“行民交叉”问题的重要立法原因。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的分化是公法与私法发展的历史必然。公法与私法的划分经历了古罗马时期的观念划分、中世纪的停滞、近代的复兴和当代的危机与融合诸阶段。公私法交融将民事权利的生存空间拓展到公法领域,“行民交叉”问题主要体现为公私法融合中的行政权与民事权利关系。这一关系可从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之间的符码、纲要关系进行考察。虽然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从整体上共享“合法/不法”符码,但基于各自系统内部“纲要”差异,两个系统所输出的“合法/不法”符码仅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其内在意义则由各自系统内部的纲要逻辑所决定。民法系统与行政法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结构耦合进行。在“行民交叉”问题中,两个系统的结构耦合装置分为民法中的转致条款、一般条款、不确定法律概念、特定行政行为四种。民法系统通过上述耦合装置,不断转译和吸收来自行政法系统的信息,并不断产生“行民交叉”问题诸要素。民事权利则是穿行于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结构耦合之中的法律“移民”。权利的“行民”复合结构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行政权与民事权利关系,为“行民交叉”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种子。第三,从司法层面出发,考察“行民交叉”问题的脉络。诉讼程序是“行民交叉”问题完全展开的场域。在诉讼程序中,司法机关完成了运用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纲要”对权利进行观察并向之分派“合法/不法”符码的任务。“行民交叉”问题涉及审判权,特别是行政审判权与民事审判权对纠纷主管的争执。由于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功能差异,导致法院容易受到当事人对“行民交叉”问题“一阶观察”的误导,要么将行政行为的真实性等值于合法性,要么将无实体行民耦合关系的行政行为误认为民事权利的构成要件,增加了“行民交叉”问题的认识障碍,进而导致了“行民交叉”问题的程序顺位之争。“行民交叉”问题在司法场域的展开可分为法律适用层面的“行民交叉”与事实认定层面的“行民交叉”。法律适用层面的“行民交叉”问题可从权利分配型行政法规范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规范效力、权利保护型行政法规范对民事权利义务的规范效力两个方面考察。事实认定层面的“行民交叉”问题的困境主要在于对行政行为公定力的“迷信”。公定力在穿越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边界时,其效力形式与效力范围均可能因民法系统的“排异”作用发生克减。行政行为在民法系统内的效力,不能简单的通过公定力进行解释,而是取决于民法系统内的具体“纲要”。第四,对破除“行民交叉”问题审理障碍的探索。我国“行民交叉”审理模式分为复合经济模式、主从吸收模式、传统保守模式三种,但对“行民交叉”问题的解决都不彻底。通过对法德英美日等国关于“行民交叉”问题的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英美法系国家关于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之间相互吸纳的原则、设立管辖权争议解决机构、对无效行政行为公定力的否定规则等对我国具有启发意义。但是,国内既有“行民交叉”问题的审理模式以及域外研究成果和制度机制的借鉴,只能从外部就宏观审理机制进行改善,并不能解决“行民交叉”内部的深层问题症结。在法律系统论视角下,“行民交叉”问题的程序选择困境主要来自于立法空缺与司法漏洞。《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所设置的“先行后民”“先民后行”“一并审理”等抽象原则,不能为审判实践提供有效指引。关于“行民交叉”问题的司法解释带有权益之计的色彩,未能认真对待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的功能界分,也未能充分关照两个系统“纲要”之间固有逻辑的差异,存在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符码”误置、“纲要”误置的逻辑混乱,进而导致一系列“司法漏洞”,并在解释论层面,进一步扰乱了认识“行民交叉”问题的视线。为此,有必要探寻以实体为中心的“行民交叉”问题程序选择的方法。通过法律系统论,立足实体法律,权衡选择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的“纲要”,识别行政法系统与民法系统“符码”的分派对象,进而作出程序选择。在当事人“一阶观察”与法院“二阶观察”之间,发现法律系统“自我观察”的价值,还原“行民交叉”问题的原貌。
其他文献
由陆向海、迈向海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海洋在影响一国主权利益和拓展一国生存发展空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洋安全不仅是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保障,也是构筑国家安全屏障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先决条件。海洋维权执法确系一个系统工程,维权执法以国家主权、主权权利、管辖权为基础展开,而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则是维权执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尽管《联合
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环境保护不力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在刑法层面未能提供有效制度供给是重要原因。事实上,污染环境入罪在1997年的《刑法》中就已实现。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污染环境罪的罪名罪状均发生了改变。罪名从重大污染事故罪改为污染环境罪,犯罪构成的标准也有所降低。然而,罪名的改变和犯罪构成标准的降低并未实现有效解决污染环
会计,立足于企业,面向市场,以货币的形式,对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会计信息作为会计的产物,反映着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关的经济事项。与此同时,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与企业建立不同契约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有所不同,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在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时产生差异。为此,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如何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达到“最佳”的质量和数量,进而有助于这些相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外译与传播是现阶段中国译学研究领域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对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本的考察是全面窥探中国当代文学在域外传播与接受的关键一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说英译本正文本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文化传递等层面,对小说英译本副文本的研究虽有涉猎,但多为个案。针对某一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英译单行本内副文本的整体研究还未曾出现。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翻译早已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转换,也不再只关乎
城市信息化主要经历了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智慧城市将是当前城镇信息化过程中的最高发展阶段。智慧城市政策作为试点地区构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也是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诸多发展问题的最佳方式和政策手段。伴随2008年金融危机后数字经济的兴起,包括美国、欧盟和与中国文化同源的日本、韩国等全球范围内主要发达国家内的城市和地区开始规划和建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政策的推广在全球具有四
《民法典》的出台为融资租赁交易提供了新的规范依据。这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融资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属争议、以所有权为基础进行担保的体系冲突、融资租赁物所有权登记对抗的规则适用与法律效果。以上诸多争议源于立法者对融资租赁态度的转变。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2019年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指示效应下,我国担保立法在形式主义的基础上吸纳了功能主义的部分做法,整体上呈现出动产担保立法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都处在加速变革之中。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更加突出。在对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萧条研究中,学者们就发现了不确定性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又进一步导致全球经济遭遇了供需双侧的冲击。面对可能反复的疫情和全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面对的形势与任务复杂艰巨,对金融宏观调控提出更高要求。2010年以来,中国积极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体系,不断深化货币政策改革,并在实践中着力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对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金融改革走向纵深,银行业发展模式深层次转换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双支柱”调控体系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促进“双支柱”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动荡、思想纷争、政治派别林立。其中,工人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德语国家的左翼知识分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法西斯主义、实现平等民主的愿景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创作契机。一批具有世界革命意识的德语作家,如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弗里德里希·沃尔夫(Friedrich Wolf)、埃贡·埃尔温·基希(Egon Erwin Kisch)等将书写视域延展至正在
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经济的高质量持续增长迫切需要建立自主创新科技体系。企业所得税优惠是一项重要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本文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核心,研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效果及其优化。论文从理论模型、企业所得税优惠实证分析、企业所得税优惠方式实证分析、国际比较四个角度对企业所得税优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效果进行研究。第2章对企业所得税优惠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在内生经